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皮黄雅韵颂传承 吴都大地谱新篇
——首届鄂州戏曲码头建设暨湖北省京剧二团75周年展演启动
金秋送爽,雅韵飞扬。10月24日晚,鄂州大剧院华灯璀璨、弦歌不辍,首届鄂州戏曲码头建设展演暨湖北省京剧二团建团75周年文化盛典在此拉开帷幕。
本次活动既是对京剧艺术75载薪火相传的深情回望,也是鄂州市推进“文化强市”战略、打造戏曲文化新地标的生动实践,彰显了新时代地方文化建设“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的使命担当。
开幕式上,鄂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玺玮、湖北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刘海军分别致辞,王玺玮在致辞中说,鄂州作为传统戏曲码头的重要节点,为戏曲繁荣提供了丰厚土壤。省京剧二团深耕鄂州,75年来,多部精品力作先后荣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楚天文华优秀剧目奖等国家、省级荣誉。未来,鄂州将支持省京剧二团“以戏促文”“以文促旅”“以旅促经”,推进戏曲在莲花山、吴都·乔街、鄂州园博园等文旅项目展演。值此展演之际,诚邀广大戏迷朋友常来鄂州,到乔街寻古、西山探幽、梁湖泛舟,吃大闸蟹、品武昌鱼。
刘海军在致辞中指出,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称,拥有京剧、汉剧、楚剧、花鼓戏、黄梅戏等五大剧种及南剧、越调、采茶戏等诸多地方戏曲。鄂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是长江文化、楚文化和三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面向“十五五”,湖北要牢记殷殷嘱托,勇担支点使命,奋力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期待鄂州在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航空货运枢纽的同时,盛世兴文,更加重视文化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文化需求。
活动现场,一部浓缩省京剧二团75年风雨历程的纪录片《弦歌75载》引发共鸣:从田间地头的“泥土芬芳”到国际舞台的“文化使者”,一代代戏曲人以“戏比天大”的初心,让西皮二黄在长江之滨扎下深根。老艺术家代表、83岁高龄的刘兰秋登台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这位曾获“湖北省优秀园丁奖”的梨园前辈,以一曲《黛诺》选段“山风吹来”,诠释了“艺无止境、传承有我”的坚守。
开幕式演出以“梨园荟萃”“名家名段”两大篇章展开,90分钟的视听盛宴尽显京剧艺术“文戏载道、武戏传神”的永恒魅力。传统折子戏专场中,青年演员以《泗州城》的灵动、《挑滑车》的激昂、《天女散花》的飘逸,演绎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戏曲精神;名家名段篇章则汇聚了中国京剧界顶尖阵容:国家京剧院“梅派领军人物”李胜素携《太真外传》《穆桂英挂帅》选段惊艳亮相,嗓音清亮如珠落玉盘;“京剧第一老生”于魁智以《三家店》的苍凉悲壮震撼全场,并与省京剧二团副团长熊小薇联袂演绎《四郎探母·坐宫》,梅杨合璧的艺术张力令戏迷沉醉。此外,湖北省京剧院万晓慧的《西厢记》、尹章旭的《赵氏孤儿》等经典选段,将流派风采与人文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据了解,本次展演将持续至10月28日,其间不仅有传统大戏与现代京剧轮番上演,还将开展“戏曲进校园”“名家工作坊”等惠民活动,让京剧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鄂州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戏曲码头”建设绝非一日之功,未来将通过“周周演”“月月新”的常态化演出,打造集创作、演出、教育、交流于一体的文化地标,让长江之滨的“戏码头”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灯塔”。
夜色渐浓,《梨花颂》的旋律在剧院回荡。这场跨越75年的文化之约,既是对传统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当京剧的锣鸣鼓响与鄂州的城市脉动同频共振,一幅“以戏为媒、以文兴城”的壮美画卷,正在吴都大地徐徐展开。(文/汪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