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重阳】
“重阳”
起源于古老的《易经》
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与月同九
两阳相重,是为“重阳”
富有智慧的先民却深知盛极而衰之道
定下辟邪消灾的任务
“辟邪翁”茱萸便闪亮登场
秋意愈浓,阳气渐隐,湿气入侵
却有红果绿叶,芬芳四溢
茱萸是重阳时节的一抹亮色
是呼吸间的一缕清香
亦是防虫祛病的一味药材
当传说变得实用
茱萸便顺理成章地和重阳深深绑定

《续齐谐记》记载桓景登高避灾
在这个重阳传说中
已经出现茱萸绛囊的身影:
“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幸运的事迹流传
这份对平安顺遂的祈求也代代承续
茱萸绛囊和重阳相伴而生
共同诞生于东汉时的上蔡
佩戴茱萸绛囊的习俗
大概在晋、唐时俗成
宋、明、清三代盛行
是妇女们灵巧手艺的大赏
也是全民共同的节日仪式

绛,即大红
在传统文化中有驱邪之效
将茱萸籽碾碎成末
佐以香料
再用象征吉祥的红布包裹
最后用五彩丝线缝制成荷包
便是茱萸绛囊最初的形态
而后演变出十二生肖等各类形状
栩栩如生,更见缝制之工
缕缕丝线串联起美好的心愿
阵阵飘香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

时光流转千年
茱萸绛囊也曾一度在现代文明中沉寂
却终是峰回路转,重现生机
2007年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遗保护名录
2008年被制成“和平鸽”“幸运球”
为奥运增光添彩
走出上蔡的一方土地
在国际视野中尽展文化自信

“辟恶茱萸囊”
是岁月里经久不衰的重阳回响
一枚小小的香囊
凝结了祖先们的节令智慧
承载了手艺人的勤勉坚守
向外彰显精致匠心
向内沉淀厚重文化
从传说到民俗
从上蔡到奥运

今天
或许我们不再人人佩戴绛囊
但重阳的底色——
对生活和生命的敬重
已然印刻进中华文明的肌理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愿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你我
家人常康健
万事皆胜意
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文案:任子薇、孙丹凝(实习)
制作:董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