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网络中国节·重阳】
秋深菊黄
又至重阳
这是一个属于敬意与思念的节日
而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
也常常寄托于有形之物——
寿桃饱满
松鹤轻盈
老寿星眉目慈祥
一件件面塑自指尖诞生
它们不只是手艺
更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诉说着人们对家人安康的祝愿

这份从掌心流淌出的情意
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它们从市井巷陌的烟火气中走来
自历史深处穿越千年光阴
不仅是节庆里吉祥的象征
更是文化活态的传承

面人,又称面塑
有“中国式雕塑”之誉
关于面人的文字记载
早在汉代就已出现
民间将诸葛亮视为这门手艺的鼻祖
宋代民间节庆时
面人更加流行
并衍生出可食用的“果食”
清代进一步发展出各色形象
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面塑技艺悠久,流派众多
其中京派面塑最为闻名,又分三支:
“面人汤”生动粗犷
“面人曹”精致典雅
“面人郎”色彩浓重
虽风格殊异,但底蕴同归
共同构成了广阔丰富的面人世界

面人取材于面粉
原料经过调制才能长期保存
将面团捏、搓、揉、掀一番
形制大体初具
随后持工具点、切、刻、划
细节逐步完备
目明手稳,下刀利落
面泥未干
万物已跃然掌上
从花卉蔬果到人物鸟兽
面人的题材包罗万象
神话传说、戏曲名著在指间上演:
嫦娥的衣袂飘飘
哪吒的红绫缠绕
孙悟空的金箍棒搅乱天庭
麦香中
藏着几分文化的醇厚

2008年,面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让这项古老技艺加速焕新
《太液池冰嬉图》问世
在冬奥展览上诠释文化自信
社媒短视频走火
“如何捏哪吒”吸引年轻人目光
跨界定格动画、推出文创产品
面塑在推陈出新中不断传承
手作面人
保留了机器刻不出的“热乎气儿”
不是流水线的工业产品
而是“能说话”的拳拳真心
是坚守揉进的每一道褶皱
是热爱划出的每一道肌理
是把生活定格成手中的永恒春天

这个重阳
不妨以面塑寄情
让传神的手艺
承载我们最真挚的祝福
愿长者安康
岁月长伴
文案:任子薇、孙丹凝(实习)
制作:张悦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