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十月,北京再次成为影像艺术的交汇点。10月18日至27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在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本届摄影周涵盖开幕盛典、主题展览、平行展览、报名展览、对话交流等多项精彩活动,展出了来自26个国家摄影师的近5000幅作品。
本届摄影周以中华世纪坛为主展场,新增“和·艺术馆”报名展区,并联动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北京汤山书画苑、影易艺术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车谷小镇、蝴蝶效应艺术馆、中艺影像艺术中心等9大空间,共12个展区构建“影像·北京地图”,让影像魅力融入城市血脉,让艺术触手可及。为期10天的展期内,摄影周线下观展人数10余万人次,百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线上覆盖人群达1000万人次。
主题深化:文明与新质的交响
本届摄影周以“影像:文明·新质”为学术主题。这一主题贯穿了摄影周所有的展览与活动,与摄影周“国际化、专业化、学术化、多元化”的特色,市场化、产业化的路径,以及搭建的“文化交流互鉴、科技艺术融合、产业深度赋能”三大平台相呼应。在这一主题背景和战略布局下,摄影周突破了传统摄影展的作品陈列,将摄影置于更广阔的时代语境中。
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协主席李舸认为,在人工智能浪潮下,影像创作与呈现迎来新机遇与新挑战,也深刻影响着影像艺术的表达。但摄影的核心,永远是对人的关怀、对时代的凝视。“我们在拥抱多媒介创新的同时,始终坚守摄影本体价值——珍视它作为“时光切片”的收藏意义,传承经典影像的美学与历史重量。”李舸说。
影像如炬:国家形象和时代新貌的塑造
每年一届的北京国际摄影周,不仅是全国主流媒体和新闻摄影记者用镜头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壮阔实践的重要窗口,也是促进新闻摄影业务交流、检验新闻摄影记者践行“四力”的考场。今年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节点,作为摄影周国家形象主题板块,全国主流媒体新闻摄影展以“和平发展逐梦同行”为主题,汇聚了国内200余家主流媒体的200余幅精品及近100个摄影专题版面,内容横跨“国之大者”与民生烟火,涵盖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领域。
其中“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板块,首次精选集结了“九三”大阅兵中人民军队强军风貌,战旗方队、钢铁洪流、国之重器与新质战斗力的震撼场景,传递激荡人心的和平誓言;“聚焦发展·成就梦想”板块则展现“十四五”规划收官盛景,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观众可以透过镜头镌刻的奋斗年轮,触摸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劲脉动;在光与影编织的精神图景中,汲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力量。
新闻摄影以光影定格时代,以真实镌刻历史,既是时代精神的视觉档案,亦是民族奋进的集体记忆。“奋进新时代:中国新闻摄影精品巡展”分为“非凡时刻”“民生焦点”“动情瞬间”“文化传承”“生态文明”五大篇章,300余幅时代切片化作星火,全景式再现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实践,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中的精神气象。
国际视野:穿越疆界的视觉对话
作为国际影像艺术和文明互鉴交流推介平台,北京国际摄影周用影像艺术及其承载的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触发跨文化传播的共情。“在一张张照片中,蕴含着超越语言的情感与记忆,承载着跨越语言障碍、引发共鸣的人类故事。”韩国写真作家协会理事长俞琇灿如是说。
学术主题板块的“文明溯源——三大文明古国的影像记忆”展览,汇聚了古希腊、埃及与中国的近百幅先驱摄影师的珍贵影像,以及《飞鹰》杂志、老相机等珍贵实物。摄影先驱的镜头深入拜占庭的田野、开罗的市集与中国的街巷,捕捉生活在历史现场的人们那份希望与踟蹰交织的时代情绪,记录下不朽的文明回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展览还将在希腊和埃及巡回展出。
2025丝路国家青少年国际摄影大展以“我的家园”为主题,吸引来自17个国家的近10万件投稿,从中遴选出279幅(组)图片、65部短视频,评选出“丝路大展TOP30”。青少年创作者用镜头捕捉家园之美,勾勒“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地貌,既为摄影周注入青春活力,更激励年轻一代成为丝路文化的传承者。“观·品”十国摄影组织主席作品联展集结埃及、塞尔维亚、摩洛哥、土耳其等10国摄影机构主席的100幅作品。这些国际性展览不仅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也为世界感知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澎湃活力:青年影像艺术的新声
“全球青年影像艺术100暨TOP10培养计划”作为摄影周核心学术品牌,已走过两载,呼应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创作者艺术多元化、多媒介表达的趋势,探索科技与人类的关系,唤起青年人运用科技和创意的力量感动世界而孕育而生。
今年此项目以“文明的回响”为创作主题,面向全球18岁至45岁的青年影像艺术创作者,围绕“文明的历史传承”“文明的当代形态”“文明的未来发展”三大方向,拥抱接纳人工智能时代多元化多形态的影像表达,激发青年对社会与文明的思考。展览收到来自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12个国家2800多位作者的5.5万余幅参赛作品,涵盖艺术摄影、微视频、数字艺术影像、影像装置艺术等5个类别,最终评选出100件作品入展,邢琦依、汤凌霄、赵明等青年影像艺术创作者入围TOP10培养计划。
连续两届以评委的身份参与其中的摄影家钟维兴表示,青年的镜头里,不仅有精湛的技艺、灵动的创意,更有对文明的独特诠释——或是用光影追溯文化根脉,或是以视角捕捉时代脉动,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与对生活的敏锐洞察,让他看到了摄影艺术的未来与希望。
新质能量:专业与普及的多元交响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创新”是本届摄影周多场展览的核心主线。人工智能与数字技术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正在深刻重塑影像行业的面貌。
“超越瞬间——佳能 CPS 会员摄影展”秉持“共生”理念,展出150幅覆盖人文、风光、体育的作品。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影像制造者提供突破创作边界的工具,摄影师依托专业设备将“瞬间”拆解为层次丰富的视觉单元。已举办十三届的“云影像”大众手机摄影展,创新设立AI展示区与“AI+手机摄影”专区,让大众体验科技与移动影像融合的魅力;同时征集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老兵主题作品,以手机载体留存红色记忆。
本届摄影周在注重学术高度的同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的特点。“和美家园・万物共生”中国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巡展是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重点支持的首个生态影像巡展项目,精选150余幅作品,镜头覆盖中国高原、雨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版图,定格藏羚羊迁徙、大熊猫憨态等珍稀瞬间。展览首创“生态影像+科普+法普”多元模式:观众扫描作品二维码,可获取物种科普知识、相关法律法规及摄影师幕后故事;配套的立体展板以环保材料搭建“微型生态场景”,结合触摸感应屏,让观众直观感受生态与物种的关联。通过“可看、可学、可感”的传播,让公众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深化生态保护意识。
全城联动:“影像·北京地图”的全维布局
本届摄影周以中华世纪坛为主展场,新增“和・艺术馆”报名展区,并联动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北京汤山书画苑、影易艺术空间、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印刷学院、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车谷小镇、蝴蝶效应艺术馆、中艺影像艺术中心等9个平行展区,共12个空间联动发力,共同构建了一幅“影像·北京地图”,以全维度布局覆盖影像艺术的多元表达。
杨越峦的《亘古之墙》耗时20年追踪长城肌理,用镜头丈量砖石间的岁月沉淀;王超英以50年光阴记录黄河流域的民生百态;贾婷《半熟少年》定格青少年成长中的懵懂与蜕变;王乃功的《九儿》用镜头记录生命在困境中的坚韧力量;亲情在王攀的《最好时光》中流淌,成为最动人的情感纽带;陈漫的《真相》突破传统风光表达,以艺术化手法直面生态议题;凌飞的《常观·无界》串联起中国当代影像的演变脉络;“具象·抽象摄影艺术专题展”聚焦影像本质,在具象写实与抽象表达的碰撞中挖掘创作新范式;摄影自制书展借纸质载体的独特质感重建影像与情感的连接,赋予作品可触摸的温度。
把脉学术:“影像・北京对话”的碰撞
“影像·北京对话”作为学术交流核心载体,以AI时代影像新趋势为核心,通过近20场学术对话、公益讲堂、中外交流会搭建观点平台,锚定“影像:文明·新质”主题,凸显影像在理解人类与塑造未来中的关键作用。
其间,“AI时代青年影像艺术创作发展对话会”邀请院校带头人、评委、青年影像艺术创作者探讨创作与人才培养;“首届青年影像 TOP10 面对面”齐聚两届TOP10青年影像艺术创作者,推动影像艺术理论前沿与创作实践深度融合的学术对话。“马文化与马影像”“凝视未来:新闻摄影的挑战”“丝路国家青少年影像交流”等论坛,分别深挖马文化价值、探讨新闻摄影边界、交流青少年影像创作。此外,还配套佳能CPS 会员之夜、光厂2025创作者大会及影像收藏、个案研究等特色论坛,全方位呈现行业新趋势。
作为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北京国际摄影周以其宽广的胸怀,为全球文明对话提供了舞台;作为科技艺术融合平台,摄影周聚焦前沿探索,无论是专业摄影设备对技术极限的挑战,还是展览中出现的数字艺术、影像装置,都清晰表明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成为激活影像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作为产业深度赋能平台,摄影周通过特色论坛等活动,有效连接创作者、设备商、学术界与市场。
正如国际摄影家联盟(GPU)主席马诺利斯·米察基斯所说,一幅照片可以凝固时间、唤起情感、揭示真相;它可以挑战认知、激发对话;它让我们铭记美好,也提醒我们肩负的责任。这正是摄影的真正力量,也是北京国际摄影周这样的盛会如此重要的原因。(李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