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7日,以“突出会馆特色文化,创新活化利用模式”为主题的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2025年年会暨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湖广会馆召开。文物领域专家学者及会馆会员单位代表齐聚一堂,大家通过学术分享和互动研讨等形式,共商明清会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物活化发展大计。
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秘书长陆琼在致辞中表示,会馆作为明清时期经济文化交流的活态载体,要以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为纲,恪守“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原则;强化系统性保护,将会馆纳入文物资源整体规划避免碎片化,规范活化利用、严禁过度商业化,同时健全安全巡查机制,筑牢文物保护的法治与安全双重防线,确保文化传承与功能再生的平衡。
随后的专家主题论坛环节亮点纷呈,与会专家围绕“创新激活时代价值”核心,从保护修缮、文旅融合、业态创新等多个维度分享实践经验。
山西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杨阳以《中国古建声学研究进展》为题,从声学角度解读古建筑的科学与艺术价值;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杨一帆分享《北京明清会馆在城市空间中的锚固与嬗变》,剖析会馆在城市发展中的历史坐标与当代意义;北京师范大学首都高端智库副教授张佰明则通过《型塑民族共同体传统会馆焕新生》的演讲,用前沿案例描绘会馆活化的多元可能和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为参会者带来深度思想赋能。专家们一致认为,会馆活化需突破“静态保存”思维,在保护前提下探索功能再生、科技赋能、品牌塑造、融合发展的多元路径,让千年文脉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参会者纷纷表示,此次会议将政策要求与实践探索深度结合,为会馆保护活化提供了清晰指引。未来将以四大路径为遵循,坚守文化初心,携手探索更多特色化活化模式,让会馆这一珍贵文化遗产真正成为“活”的遗产、“火”的文化,为传承中华文脉、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坚实力量。(晓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