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记者 任子薇)2025年11月16日,世界中文大会“解码中文世界”平行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主办,聚焦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如何推动中文与世界对话,展现了中国文化“出海”从精英叙事到大众传播的双重航道与范式转变。
纯文学的深度耕耘与人性探索
论坛上半场聚焦“以文学解码中外文明对话”。作家麦家与主持人王竞的对谈,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学走向世界的智慧。

“以文学解码中外文明对话”对谈现场
麦家回顾了其代表作《解密》历时11年创作、被17家出版社退稿的艰难历程。这部最终被翻译成34种语言并获《经济学人》“2014年全球十大小说”的作品,其成功被麦家归因于中国崛起带来的全球关注度提升,以及作品本身对人性幽暗与复杂的深刻探索。
“文学的翻译就是最好的民间外交,”麦家表示,“50年前,我们没去过世界,却通过文学作品对密西西比河、伏尔加河、塞纳河充满了感情。”他特别指出了翻译的关键作用,认为优秀的翻译家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进程中如同“再生父母”。他分享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案例:有的翻译曾向他提出百余个问题细致推敲,而其英文译者米欧米并未向他提出过问题,而是出于对作品纯粹的热爱,在未获授权的情况下自发翻译,最终机缘巧合被知名出版社发现。
对于当前热议的AI翻译,麦家表达了明确的保留态度。他认为文学创作中蕴含的神秘性、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是机器目前难以复制的。“我自己都无法复制自己,”他坦言,“文学写作需要才华,更需要那一刻的心情。”
网络文学的机制创新与全球共鸣
下半场“网络文学赋能语言文化传播新范式”沙龙,则展现了中国网络文学作为文化新力量的全球影响力与独特路径。

“网络文学赋能语言文化传播新范式”对话现场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指出,网络文学的本质是“新媒介文学”,其背后是人类从印刷文明向数字文明的媒介革命。她提到“数码人工环境”这一概念,认为这不仅是网生代的生存环境,也构成了文艺想象的基础。这意味着网络文学的评价标准已然重构,从传统文学的“典型环境、典型人物”转向了对“世界设定”和“陪伴感”的重视。
晋江文学城总裁刘旭东则以数据展现了网络文学出海的广度与效能。他透露,其平台注册用户超7400万,作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00部作品被翻译成多语种出版。他特别指出,一部成功的仙侠作品在俄罗斯的销量曾连续两年超越《哈利·波特》,彰显了部分中国网络文学在全球市场的巨大潜力。
网络作家柳下挥则从创作者角度揭示了网络文学生态的实时互动特性:“网络小说每一篇文章都要成千上万个人在审、在校。”这种作者与读者之间即刻的“行动-反馈”机制,构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创作动力。
意大利翻译家李莎的实践连接了两个文化世界。她体会到,翻译传统文学如同“刻玉”,需精雕细琢;而翻译网络文学则需适应其快节奏与强情节,但两者都要求译者对深层的文化内核有透彻理解。
本次论坛指向了一个更富想象力的未来:中国文化的出海,正从单纯的内容输出,迈向包括生产机制、商业模式乃至创作“套路”在内的范式输出。
邵燕君指出,中国网络文学平台已在海外成功培育了大量母语创作者,他们正在学习并运用由中国市场验证过的创作模式进行本地化创作。这意味着,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以一种更深入、更有机的方式融入全球大众文化的创作生态中。
正如麦家所言,中文作为一个“难度摆在那里”的语言,本身就值得挑战。当传统文学以深度和温度持续叩击世界的心灵,网络文学以广度和机制创新连接全球的情感,中文世界正通过这双重航道,为人类文明对话贡献愈发丰富、多元且充满活力的中国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