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讯 (记者李方舟 实习记者赵靓)11月17日至18日,第二十一届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办。本届论坛聚焦新大众文艺下的北京文艺创作与实践,40余位专家学者与创作者演讲、对谈,探索文艺繁荣发展之道。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繁荣互联网条件下新大众文艺。”近一年来,新大众文艺在文艺界和理论界引起广泛关注,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新大众文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已成为波澜壮阔的潮流。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在开幕式致辞中称,新大众文艺是对当下波澜壮阔的宏大气象、温暖细腻的人间烟火以及身边千千万万平凡的拼搏者、奋斗者喜怒哀乐、情感梦想的关注、表达和呈现。新大众文艺是表达场景里的新时代最主要最直接的文艺样式,开展对新大众文艺的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者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学术命题。
中国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主办方供图)
主旨演讲环节,专家学者从多个维度剖析“新大众文艺”的内涵与特征。“新世纪到来后,散文写作的队伍日趋扩大。小说家的散文与学者散文风头不减,新涌现的作者对于书写的空间有所拓展,审美的路径显得五花八门。宏大叙述的作品让位于个体生命的吟哦,审美的多样性成为常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孙郁在题为“新京派散文的几个特点”的演讲中总结了上世纪90年代至近20年来新京派散文的流变。
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评协副主席、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周海宏在题为“水涨船高——提高学校美育水平提升大众文艺质量”的演讲中,呼吁提升学校美育水平、提高国民审美心智:“和要众,曲不能低。学校美育应是适宜的,满足各种欣赏水平与审美偏好的人;多元的,丰富多样的艺术能够培养人的创造力、想象力与文化包容力;提升的,应该是大家稍微踮踮脚够得着的东西,方能培养与提升审美心智,引导价值导向。”
嘉宾发表主旨演讲。(赵靓/摄)
论坛设置了五场专题对谈,议题涵盖理论建构、文学边界、科技赋能、城乡发展及电影美学。多位一线文艺工作者从自身创作经验出发,以跨界视角探讨新大众文艺的融合发展。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员丛治辰认为,新的媒介、新的人群和新的艺术三个层面的互动构成了新大众文艺概念。
此外,论坛现场还举办了北京文艺评论年度推优和“星火文丛”出版资助项目表彰活动,并发布《2024北京文艺发展报告》。
本次论坛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指导,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评协承办,北京作家协会、北京电影家协会、朝阳区文联协办。350余位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区文联和社会组织的代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参加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