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本文转自中国海洋大学“OUC传统文化研究”微信公众号,特此鸣谢。相关内容是董山峰先生在2020年11月8日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经典阅读研讨会”上的发言。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山峰在“经典阅读研讨会”上的致辞——
有经典支撑才能“取则”并“行远”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好!
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就经典阅读这个主题进行交流,我特别高兴。大家知道,中国海洋大学的校训是“海纳百川,取则行远”,而阅读经典并从经典中汲取人类文明的营养,既是“海纳百川”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取则行远”的重要基础。
说到经典阅读这个主题,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2020年全国高校本科录取分数排行榜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的理工科一直是该校强项,甚至有人至今认为清华大学是一个理工类学校,但今年清华的文科录取分数线却是全国第一;而中国海洋大学,与海洋相关的理工科当然也是其强项,但这次的排行榜也令人眼前一亮,中国海洋大学文科的录取分数排名是48,比其理科(全国排名53)还要靠前。排名虽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中国海洋大学文科的排名还是让大家为海大文科的发展与进步感到惊喜。
我还想和大家交流的是,中国海洋大学和清华的现任校长,都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的本科生。同是理工专业的毕业生,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上任后提出清华大学要“更人文”;而海大的于志刚校长在多个场合把海大学子的人文素养和理性思维、创新精神并列,并把人文学科建设和海大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海洋大学联系起来。不难理解,海大要在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综合性海洋大学,没有人文学科的参与,没有海洋人文的崛起,是说不上世界一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华计划系统性地恢复和发展人文系科,并为此走访了很多老学长,特别是在北大的老学长。陈岱孙、 季羡林、王力、王瑶、朱德熙等老学长们说,清华未来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没有强大的人文学科,是建不成的。我认为,今天在座的刘怀荣老师和各位老师,还有我们的同学们,你们为学生的“经典阅读”专门办一场研讨会,我觉得你们是深刻理解了海大“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校训的。 没有经典的支撑,没有人文的加持,海大学子“取则”也许可以做到,但想“行远”是很难的。
估计大家都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就利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机会,专门提出了他对海洋工作的思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3年7月30日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围绕总书记提出的“经略海洋”,大家不妨思考,在经略海洋的问题上,我们对海洋人文的认识与研究是否达到了应有的高度?我们该怎样研究、发展和传播海洋人文?正是因为我们认识到当前海洋人文研究距离建设海洋强国的需要还有差距,我们才要推动海大学子亲近经典,拥抱人文,为他们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才奠定基础。而研读经典、熟悉经典、掌握经典、用好经典需要大家花很多笨功夫。 下笨功夫,不走捷径,是经典的博大精深提出的要求,是掌握经典的必由之路,更是大家因掌握经典而受益的基本前提。请允许我在这里对大家与经典的亲近表达祝贺与祝福!
光明日报高级记者,《博览群书》杂志社社长、主编董山峰在“经典阅读研讨会”赠书环节的发言——
在感悟经典中练就一身好功夫
祝贺同学们在《博览群书》上发表了文章。我们不妨回望这些文章发表过程中的一些细节。一开始你们写出来的文章是什么样子?经过刘怀荣老师指导和修改之后是什么样子?经过《博览群书》杂志三审三校流程印出来又是什么样子?从你们自己开始构思到出现在《博览群书》上,你们见证了一篇文章诞生的过程。今天,同学们又可以通过中国海洋大学“经典阅读研讨会”见证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利用你们发表的文章推动你们向更高境界进步的过程。
比如说,同学们发表文章之后,能有这么多的老师、这么多的专家在这里专门研讨你的文章,这样的机会在全国高校未必多见。学校为什么要这样做?
比如说,两位点评老师并没有提前拿到你们今天在现场的发言稿,但老师们在点评你们的时候,为什么如此全神贯注,用词考究,生怕漏掉你们讲话的每一个字和每一层思考,力求把你们的每一点得与失都点评到位?
比如说,老师们为什么引导和督促你们发文章?《博览群书》编辑部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推动你们发文章?
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交流,你们就人类文化经典所发表的文章,不仅在促成你们自己的进步,也在推动全国青年的进步,甚至对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你们千万不要认为,你们努力学习,推动社会进步,建设我们的国家,是在孤军奋战。不是的,我们很多人都在和你们一起努力,整个国家都在和你们一起努力。你们看任何问题,都不要局限于个人的视角,要善于从更广阔的历史和社会时空中去看待自己的努力。
这也是我们鼓励同学们多读经典的用意之一。 经典是什么? 如果检索古今中外名家对经典的表述,你能查到很多答案。 我在这儿想给大家一个简单的 说法:
第一点, 经典在关爱你并引导你去关爱他人。你仔细品味,只要能成为经典的,它一定是关爱人的。如果不关爱人,文笔再好的作品也无法成为经典,什么样的权威也无法宣布某一作品是经典。经典只能是一代代读者用眼睛、心灵和口碑投票投出来的。只要你阅读它,它就向你传递关爱,并教会你如何关爱他人与世界。
第二点, 经典在批判你并引导你去批判生活。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站位高,能看到我们人的局限性,看出我们生活的局限性。只要你面对它,它就能引导你自我批判,并学会批判生活。而人,如果不懂得对生活的批判,人很难进步,社会也很难进步。人们常说一句话,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难道说纨绔子弟智商比英雄低吗?非也。抛开众多复杂的原因不谈,经历磨难者因发现生活的不美好而发愤图强,纨绔子弟因沉迷富足而难以感知生活的负面因素从而不思进取,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有无对生活的批判意识。无论马克思、恩格斯,还是毛泽东、周恩来,无产阶级的领袖们就是因为具有鲜明的批判意识才为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彭湃,因为对人剥削人社会的强烈批判意识,把自己家的大批土地坚持分给穷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动科学和人文进步,同样离不开批判精神。
第三点, 经典在启发你并引导你去启发社会。未来,同学们要想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栋梁,仅有自己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你必然要善于启发社会,推动人民群众一起进步。今天大家认真读经典,才能懂得更多的人间正理,才不至于在启发社会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才能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的自信影响人,用“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胆略带动人。
祝同学们在感悟经典中练就一身关爱、批判和启发的好功夫。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