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王存诚 《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6月16日 11 版)
《失落的星阵》,[美]美尼尔·斯蒂芬森著,王方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21年5月第一版,158.00元
我用“祝歌—逐革”作为这篇书评的标题,就是想把英文原标题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意选择了两个谐音的中文词。Anathem这个词的两种含义似乎矛盾,却是相辅相成的。
美国作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Stephenson)2008年出版的一部作品《Anathem》,现在以《失落的星阵》为题名,由凤凰出版集团出版了中文译本。这是一部颇具特色的科幻小说,值得加以评介。
《圣地牙哥联合论坛报》(SanDiegoUnion-Tribune)对本书的评论中,将它称为“好的历险故事,好的成长故事,好的第一次接触(first-contact)的故事”,这是一个很好的概括。
西方小说评论术语中的“第一次接触”(first-contact),通常是指地球人类与外星来客的初次遭遇。本书描述的外星来客,还不是来自我们所在的这个宇宙中另一个星系的某个行星,而是来自另外的宇宙。故事发生的那个行星叫做阿尔布赫,存在于与我们所在的宇宙分隔的另一个宇宙中,它的发展程度要比地球先进几千年,虽然与地球在相互隔离的不同宇宙中,却受着相同物理规律的支配,因此它的历史和现实,包括其中人类的形体结构和思维方式都与地球十分接近,信息(书中称之为given)还可以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在不同宇宙之间流动。入侵阿尔布赫的外星飞船,就是受到这种神秘信息的感召而来临的。在此之前,这艘飞船已经经历了四个不同宇宙上的行星,它上面载的是来自四个宇宙的居民(其中包括我们的地球人),他们已经无法回到原来的宇宙而成为永久的太空流浪者。他们来到阿尔布赫的意图是掠夺资源以供飞船的维修和补给,它上面携带着危险的热核武器和动能武器。它巡弋在环绕阿尔布赫的轨道上,在互不了解的双方之间形成了一场异常紧张的局面。
历险就是在这个背景上展开的。阿尔布赫星的知识精英阶层,称为阿佛特人,由于历史的原因已经被隔离于世俗社会之外,过着苦行的修道院生活。在外星人入侵的重大危机来临之际,世俗政权把他们征召出来以谋求应对之策。被征召者中间有一批来自偏远小集修院埃德哈的阿佛特人,就此开始了他们的历险征程。其中既有行动的历险,包括穿越大陆的长途跋涉以及最后乘火箭突袭外星飞船;也有思想的历险,包括如何一步步地探索,从而获得对外星来客以至宇宙和意识本质的了解。整个叙述具有史诗般的宏大规模。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是年轻的阿佛特人伊拉斯玛修士,昵称拉兹,事件发生时他刚在集修院里达到成年。在他正要选择自己前途之际,被征召参加了这次探险。虽然小说中的环境是虚幻的,但一个来自偏远地区的青年,以他的质朴和坚韧,经历了各种考验而成长起来的过程却是栩栩如生,让读者感同身受。这个年轻人积极奋进,追求崇高的精神是这部作品特别着力描绘的。故事情节中还有一条暗线,是通过抽丝剥茧的方式逐步显示出来的。这涉及拉兹早期在集修院中的导师奥罗洛,他是书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当奥罗洛较他人更早地感觉到天外入侵的危险时,不惜违反戒律采取了激进的手段对入侵者进行追踪,甚至试图发出信号与其沟通。结果他被集修院革出教门。拉兹被征召后,历险途中特意去寻找他这位导师。而在他们再次会合之际,奥罗洛在外宇宙飞船的袭击中为保护重要的证物而壮烈牺牲,从而获得被称为圣者的荣誉。本书英文标题Anathem的含义之一就是“革逐”,就发生在奥罗洛身上。
Anathem是作者杜撰的一个英文词,它在本书中在不同语境中,以两种含义使用。在书的开头,作者就表明:Anathem这个词是用“an⁃them”(圣歌)和“anathema”(诅咒)所作的文字游戏,这两个词分别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这个词在故事中的马特(Math,也是杜撰词汇)世界举行庆典时,它的意思是合唱的“祝歌”;而当这个社群出现了不安定因素时,它的意思却是“逐革”,即将不遵守传统教义的异端分子以一种庄重而严厉的仪式革除出去。我用“祝歌—逐革”作为这篇书评的标题,就是想把英文原标题的意思表达出来,有意选择了两个谐音的中文词。我认为,作者此举不纯粹是他自称的“文字游戏”,他是试图用这个词的两面来表达这样一种思想——要维护一种传统和一种秩序,需要两种经常的仪式:一是持续地歌颂传统,一是时刻警觉随时驱除破坏秩序者。这个词的两种含义似乎矛盾,却是相辅相成的。作者用这个词作他的书名,反讽的意味是不言而喻的。
这个书名难用对应的中文醒豁地表达出来,现在这个中文标题《失落的星阵》并非原题名的翻译,而是反映了译者对本书内容的一种理解。“星阵”的原文starhenge是作者借鉴stonehenge(石阵)而造出来的,指的是天文台(不过目前网上已有人用这个词来表示“文艺明星阵容”了,与此无关),象征着故事中的知识界仅允许保留的古老科技设施,如果连它也“失落”了,智能就被逼上了绝境。这是本书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在这个意义上,或许《自然》杂志为本书所作书评的标题《智能的囚徒》,似乎也可以挪来用作本书的译名。
这本书篇幅甚钜,除了讲故事,还掺杂着大量的学术性论辩。它描绘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却极力保持着细节的真实性。这究竟算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当然,它仍是一本小说,而且属于流行小说(或通俗小说)。本书作者尼尔·斯蒂芬森曾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通俗小说”(popularfic⁃tion,genrefiction)和“文学小说”(literaryfiction)的区别,大意是:前者的价值是由书籍市场的排行榜评定的,而后者的认定则靠的是文学界的同行评议。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作品是作为流行小说写作的。然而从内容来看,反映人类生活状况,包含社会评论和政治批评,是“文学小说”应有的特征。这部作品在这方面较之许多文学小说并不逊色。作者所创造的阿尔布赫星球,与诺贝尔奖得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的世界以及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乡,在反映现实上,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中描绘的阿尔布赫星,比地球先进了数千年,按照作品所构筑的宇宙图景,那实际上就是对地球未来面貌的一种预测。那里早已发展出高度的科学与技术,但却造成了毁灭社会的恶果,于是不得不把智能关进笼子。那里已经实现了世界大同,已经没有了国家的区别,整个星球已在统一的治理之下,但社会的分裂依旧:不仅有一道高墙将马特世界与世俗世界隔开,而且在各自内部仍然有阶层、族群、教派、学派的界限与冲突。政治的肮脏、大佬的昏庸虚伪、学术权威的自以为是和专横、陈规陋习的桎梏、民众的愚昧、先知先觉者的无奈、年轻人的彷徨,对社会以及学术活动意义的怀疑,对灾难前途的恐惧,无一不是现实的映照,如果这就是作者心目中地球的未来,那么斯蒂芬森无疑是一位悲观主义者,他这部小说应该说是一部反乌托邦的作品。
但作者却又按照好莱坞的模式给故事安了一个光明的尾巴:与外星侵入者达成了和解,马特世界与世俗界的隔墙打破,阿尔布赫实现了第二次“大改组”,阿佛特人取得了和世俗界同等的地位,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在外星飞船轰击过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世外桃源,英雄的主人公也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毕竟是一位现实主义者,最后一章开头的情节是:人们正在给这片新开辟的殖民地建起一道围墙,而且暗示大门并非向内外自由开放的,防御碉堡也在计划之中。旧墙推倒了,新墙又立起,新的对立取代了旧的对立,新的平衡代替了旧的平衡。矛盾并未解决,因而基本保持了整部作品悲剧的格局和反乌托邦的色彩。
这部小说发表后获得出版界的热情评论,登上过《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首,还获得过不少出版奖项或提名。评论大多是积极的,不过也有人批评它原创性不够和比较沉闷。无论如何,科学和哲学概念的过分密集,写法上的过于学术性,可能会击退一批追求轻松阅读和休闲娱乐的读者。或许是这些因素使得《Anathem》错过了2009年的“雨果奖”。但此书作为流行小说却享有两个独特的荣誉:一个是粉丝们为它建立了一个专有的“维基”网站,一个是登上了《自然》(Nature)杂志的书评。
有评论进而认为,“作者对科学与社会关系进行探索的思想实验是在‘反科学主义’纲领下展开的。”这却未免是望文生义的误解,或许评论者并未通读过全书。虽然本书中故事展现的是对科学研究的限制和对科学家的桎梏,但作者显然是不赞成这样做的,所以故事的结局恰恰是要打破这一限制。“反科学主义”或“科学主义”的帽子扣到这部书头上都是不合适的。
撇开主义不谈,作者的确看到并反映了当前现实生活中科学技术与社会相冲突的一些表现。技术改进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引起的资源耗 竭和环境破坏不用说,那已经是老问题了。当前引起人们关注的与先进科学和高技术有关的问题至少有:遗传工程带来的食品安全和伦理问题;霍金警告过的,对外星文明的探索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人工智能可能引起的伦理问题和对于机器胜过人类的恐惧。Anathem对其中的前两个问题都有所触及,它的中心故事情节就是外星人的入侵,其实这是一个最古老的科幻题材,本书的新意在于提出了平行宇宙间信息传播以至人员交往的概念,这在目前还只是幻想。至于对遗传性能的干涉,本书使用了两个概念:一个是阿佛特人由于食物品类的改变可以由不育恢复到重新具有生殖能力,这与当前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担忧有所关联,但这在本书中并未展开说明;另一个更玄奧,千年士们可以修炼出改变自身遗传性质甚至原子结构的本领,从而获得延长寿命以及穿越不同宇宙的能力。
总起来看,这不是一本轻松的消闲故事书,其中包含了太多值得严肃思考的东西,我相信,无论是对科学和哲学问题,还是对社会和政治问题感兴趣的读者,都会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和启发。没有学过量子力学而对量子现象感到新奇的读者,是否也可以从这部书里得到某种启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