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
首页> 文化频道> 非遗 > 正文

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1-08-05 08: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花丝镶嵌“非遗”传承人 李昌义的“金银人生”

  做了一辈子的花丝手艺 不能从我这里断掉了

  工艺美术大师李昌义

  李昌义作品《盛世龙船》

  李昌义与徒弟们

  李昌义为徒弟讲授技艺

  李昌义徒弟的首饰作品

  重庆人李昌义从22岁开始做学徒、接触花丝镶嵌,如今已走过了近半个世纪。今年72岁的他,是重庆唯一的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丝镶嵌传统工艺”的唯一传承人。

  做龙须是李昌义的绝活:胡须和毛发最细的地方直径只有0.16-0.18mm,一根根不着痕迹地焊接上去,若有微风拂过,还能轻轻颤动……花丝镶嵌在影视剧中十分常见,这种皇家传承下来的手工技艺,多用于饰品制作。在《甄嬛传》《延禧攻略》《武媚娘》等大热的古装剧中,皇后嫔妃们头戴的金冠或发簪,多数都是用这门技艺制作而成的。从1972年在重庆金属工艺厂接触到花丝镶嵌这门工艺后,李昌义就再没离开过这行,大半生时间都放在了花丝镶嵌上面。如今,李昌义主要的工作是制作样品和收徒弟传授技艺,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画画。

  与众多“非遗”传承人的心愿相似,李昌义也说:“我老了,但我希望将这门技艺能够延续下去。”

  拔丝如发

  全靠手工将花丝捻细至直径0.16mm

  花丝镶嵌是一个全手工的技艺,每道工序都要由专人操作、匠师把关,一件产品要耗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才能完成,其中最难的技术当数拉丝环节,要将直径5mm的金、银丝拉制成所需的细丝,而目前最细的花丝直径只有0.16mm。

  花丝镶嵌又称细金工艺,是将金、银、铜等抽成细丝,然后依靠堆、垒、编、织、掐、填、攒、焊等八大工艺,将细丝打造成首饰或者艺术品,再镶嵌上珍珠、宝石、玉,配以优质木、琉璃等高档材料制作而成。因花丝和镶嵌这两种独立工艺常一起使用,故逐渐合称为“花丝镶嵌”,被封为“燕京八绝”之首,最早分为京派、川派和海派。抗战时期,大量达官贵人西迁重庆,造就了花丝镶嵌从小什字到临江门一线的盛世繁荣。在综合了前两派优点后,渝派花丝镶嵌应运而生。2014年,渝派花丝镶嵌还被列入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李昌义成为重庆唯一仍在从事花丝镶嵌制作的大师,也是这一非遗技艺的唯一传承人。

  要得到合适的金属丝线,除了要将原料融化,还要经过敲打和拔丝等步骤。别看这简单的几个动作,要把熔制后的金属原材料打磨成合适的粗细,有了这些光滑和柔软的金属丝线,工匠们才能进行真正的花丝镶嵌制作。用不同粗细的金属丝线编织成形状不同的部件之后,再用高温将它们焊接起来,并且在其中镶嵌上宝石或者装饰物,才能形成完整的花丝镶嵌饰品。

  李昌义说,花丝镶嵌的魅力是机器制作永远也表达不了的,将花丝不留痕地焊上首饰或器物,这是花丝镶嵌永远无法被机器取代的核心技术:全靠人工一边把丝放在火上烤,一边用嘴将温度较高的外焰吹向细丝接口处,让花丝达到从饰品上“生长”出来的效果。一旦火候掌握不好,焊接时产品就会瞬间变成废品。技艺精湛如李昌义,焊接一件简单金银器,也要耗费24小时。

  学徒出身

  22岁与花丝镶嵌结下“命运的缘分”

  说起与花丝镶嵌结缘的经历,李昌义坦言最开始并不是自己选择,而更像是一种命运的安排。1972年,为扩大生产规模和品种,重庆市金银饰品厂改为金属工艺厂,获得了120万元的拨款,开始兴建新厂房并对外招工。从小就酷爱美术、喜欢做小手工玩具的李昌义赶紧报了名,就这样被录用成为了一名饰品工人。由于李昌义曾经在重庆航修站半工半读学习了钳工技术,一入厂就受到了重视,一边跟着雕刻师吴素作学做钢模,一边跟着花丝镶嵌老艺人张其端练习花丝和冷制作。

  刚开始学花丝时,李昌义吃了不少苦,因为机器不先进,只能靠手工将金银打成块,搓成条,经过无数次地拔搓,花丝才会像头发丝一样细。那时由于每日的搓条,李昌义手上的血泡破了一次又一次,最后起了厚厚的茧子才减轻了疼痛。

  入厂不到两年,厂里就给了李昌义去四川美术学院学习的机会。当初工厂设计人员一共五个人,到美术学院进修的名额只有两个,李昌义拿到了其中之一。现在回想起来,李昌义觉得还是很感谢当时的这段学习经历,“四川美术学院的这段时光,没有其他干扰,让我集中学习了素描、工笔画、色彩、图案设计、雕塑等”,而正是这一年多的进修学习,让李昌义的技能技术更加全面。

  学成归来后,李昌义开始从事金银首饰方面的加工和设计,白天在工厂赶工做,同时继续跟师傅学技术,晚上就自己回家画画,周末出去写生,忙得不亦乐乎。

  后来,他和厂里有经验的老师傅们一起制作了名为“孔雀开屏大挂盘”的银饰工艺品,这件工艺品十分惊艳,翠绿色的羽毛栩栩如生,被选中代表重庆到美国参展,并当场被一位收藏家高价购买。

  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做的东西比较多,李昌义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工厂也加大生产、开发市场,师傅正式放手让李昌义自己搞设计。1976年以后,李昌义便开始频繁到北京出差,送自己制作的花丝镶嵌手工样品。

  “那时北京的花丝镶嵌技艺比较成熟,我经常去北京出差送样品,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再加以创新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跟北京相比,重庆的花丝镶嵌技艺稍显落后,但李昌义不气馁,专注在提升自己上,更加细心地研究绘图,使重庆金属工艺厂的效益日益红火起来,订单排起了长龙,他设计的首饰、挂件尤其深受大众的喜爱。

  全靠热情

  越难越想学,熬夜不睡觉也要钻研透

  李昌义还记得,自己二三十岁的时候在工厂干事的热情和冲劲:“那个时候越学越有劲,越难的越想学,很有钻头,真的全靠热情。自己设计样品、自己打样,一件东西从早上上班接手,就希望赶快做完,熬夜不睡觉也要钻研透。”

  即使没有加班费、没有多余的福利,李昌义也从没抱怨过。“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是18.5元,每个月交12块钱给家里做生活费,剩下的全用来买写生画画用的颜料和工具了。”对李昌义来说,那是一段贫穷又快乐充实的日子,为了节省生活开支,吃了早饭,中午就舍不得了,要饿到晚上才吃。写生的时候,李昌义每次都要背上水、烤饼或者锅盔,走上至少三四十公里,又累又有干劲。

  往返北京送货品的日子也让李昌义十分难忘,他回忆到,那时候从重庆去北京还只有火车卧铺,单程需要20多个小时才能到。每次去北京交货,他一个人要背十多个箱子,火车上很挤,他要时刻负责看管好自己的样品。到了北京又根据对方的要求,开始设计和修改,晚上在旅馆里都在画图,回程的火车上也在赶工、改方案。出差回到家的第二天就去上班、打样,很少给自己放假。

  那个时候,李昌义每年至少要去五六趟北京,并与来自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日本的外商谈判。他到现在还清楚地记得“阜外大街”这个地方,“我那时候到了火车站,每次都要坐103路公交车到交货地点。”

  李昌义说,重庆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也是这个时间段,那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厂里一年的产值就能上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做了十年首饰的工厂为了加大生产、创收外汇,开始转型做大型摆件,生产瓶子、盘子和其他观赏件。“这就给我们提出一个难题,因为摆件比首饰的品种更多、技术上也要求更高,要做立体模型。”李昌义说。

  不过,是难题也是机遇,工厂制作产品的转型,也彻底让李昌义发挥出了雕塑、画画的功底——他很快上手,制作出了寿星、观音,龙、马等立体形象的花丝工艺品。

  1988年,李昌义将花丝工艺运用到了立体摆件中,制作出了白银摆件“银宫船”。此作品由上万根细如头发的银丝制成,综合了平填丝、堆垒丝、掐丝、盘丝、绕丝、夹丝等复杂工艺,征服业界,还在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上荣获二等奖,最终也为李昌义赢得了“四川省美术工艺大师”的称号。“银宫船”问世后,工厂订货量增大,李昌义又开始忙碌起来,加班加点制作,保证质量的同时,也尽量控制制作周期在两个月内,保证供应。

  李昌义退休前的工作一直很忙,都是妻子全心照顾家务和孩子。妻子对他工作给予的最大程度的支持和理解,令李昌义十分感谢和欣慰。

  曲线救国

  退休后仍走访全国各地 只为保住花丝技艺

  每个手工艺人的愿望都是用手艺把自己的行当发扬传承下去,李昌义也不例外,可时代大潮下世事的变迁难以避免。2000年左右,传统手工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工艺品加工逐渐走向落寞。2004年,李昌义所在的重庆金属工艺厂破产了。一路见证着工厂从重建到腾飞再到衰落的全过程,李昌义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厂里原来的技术骨干和工人们纷纷转行,寻求新的出路。李昌义也面对该继续坚守还是另谋出路的艰难选择。

  “其实厂子90年代初期就开始做黄金产品了,我也从一个花丝镶嵌的设计人员到黄金产品、首饰加工人员。到了01年、02年,由于港澳地区的黄金原材料价格比我们低,机器加工比我们快,内地的黄金市场没有竞争力,厂子就倒闭了。”李昌义回忆道。

  在重庆没有做花丝的机会了,李昌义并没有放弃,而是打算放开手脚去外面走走、寻找机会。而那一年,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辗转北京、成都等地之后,李昌义决定去沿海城市看看机会,先后到了广州、深圳和厦门。他发现广东、福建这些开放的城市更喜欢机器加工。虽然机器加工意味着现代化水平更高,但李昌义深知,这个路子并不适合自己,也不符合自己一直以来的初心。对李昌义来说,重庆的花丝镶嵌技艺更加融合和具有多样性,其他地区的技艺并不适合他这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

  “我是做手艺的,对机器加工没有兴趣。”他说。

  在深圳的时候,李昌义在当地最大的一个礼品公司工作,但仍旧没有太多机会做上自己喜欢的花丝工艺,他的工作是负责设计礼品。不过,他坚持一边搞设计、一边搞老本行,因为是设计礼品,李昌义在这里有了做摆件的机会。“我喜欢做船,因为我十几岁的时候就是在船上做钳工的”。李昌义被高价卖出的花丝镶嵌代表作之一《盛世龙船》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工作近一年后,李昌义又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去了福建厦门的另一家礼品公司,做树脂产品的模型、搞设计,在那里,李昌义又做了七八个月。

  转机发生在2006年。那一年,李昌义的父亲生病,他选择回重庆照看父亲。重庆的一家礼品公司得知李昌义是传统花丝工艺的稀缺人才,向李昌义发出诚挚邀请,希望他能够回来将即将消失的银饰手工艺传承下去。李昌义提到,当时工艺美术协会的秘书长也出面极力挽留他:“重庆的工艺品不行了,你是老师傅,还是赶紧回来带一带,带经营、加工,带徒弟,不然这个东西就没有人做了。”

  就这样,漂泊在外的李昌义终于得以重新回到家乡重庆,开启了花丝镶嵌工艺的传承之路。“这家礼品公司的老板以前也是在深圳做礼品生意的,后来深圳的礼品市场太饱和了就回重庆来。我在这里搞花丝,老板很支持我。我就在那里做了几件。”终于有机会做花丝了,但问题还是存在——成品因为价格太高了不好卖,李昌义还得同时做着礼品设计的活儿。

  收徒传承

  “你是不是真心诚意愿意学这个东西?”

  2013年,重庆工商大学有一个学生,叫左书侨。他在网上看到花丝镶嵌传承人李昌义的报道,萌生了拜师的想法。李昌义刚开始并没有答应左书侨的请求,而是问他:你是不是真心诚意愿意学这个东西?对于收徒他有着自己的担心:“如果只是一时的兴趣,我费心费力地教你就失去意义了。”

  李昌义深知,这手艺绝非性情急躁者能干的活,一个熟练的花丝技工,至少得付出3年寒暑苦练才能学成。面对每个拜师学艺的人,李昌义会先考察其性格,然后再看其悟性。年轻人左书侨的韧劲也很足,为了让李昌义答应,左书侨在李昌义家附近找了一楼的一间工坊供李昌义专门用作教学,同时还创办了自己在重庆的第一家工作室。这才让李昌义感觉到,这名年轻人不是一时兴起,而是真的想把花丝镶嵌技艺当成终身事业来做。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2014年10月他才正式收左书侨为弟子,这也是李昌义收的第一个大学生徒弟。待左书侨的店面走上正轨,李昌义也开始招第二、第三个徒弟。慢慢发展到今天,就在上个月,李昌义还收了新的徒弟,举行了拜师仪式。

  如今,李昌义的徒弟有很多不同身份和背景的人,有刚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交通大学的老师,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比较多。说起自己的徒弟们,李昌义的语气中难掩自豪欣慰之情:“我带的徒弟在重庆有了六七个花丝工作室,每个工作室每年都能有二三百万的销售额,销售额加起来能有千八百万了。”从2015年开始李昌义亲自教学收徒,到现在徒弟们也开班授课,全国各地招收的学员已经达到2000人之多。

  目前,李昌义徒弟们的工作室都逐渐走上了正轨,盈利渠道主要是销售花丝镶嵌首饰和做培训。李昌义每个月也都要抽时间去徒弟们的工作室转转,工作室产品做得怎么样,技术上还有什么问题,给他们提建议、打打气。最开始收徒弟的时候,有的孩子家境不好,没有钱买压片机等工具,也都是李昌义资助他买的。李昌义经常对徒弟们说,不要半途而废。

  对于传承这件事,李昌义也有自己的担忧:“徒弟们只学了花丝,但不能停在这个基础上不前进,得学下一步,学雕刻、塑形、画画等。如果不搞美术、不懂各种技艺的结合,就设计不出新的东西来,还是不行的。”尽管这么说,李昌义也明白,徒弟们也有他们的难处:“二十六七岁了,需要以挣钱为目标,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有工厂做后盾,现在他们全靠自己赚钱养家。”李昌义的言语中充满理解和心疼。

  在李昌义众多弟子中,左书侨在非遗传承这条道路上产生的影响是最大的。两年前,左书侨在重庆市潼南区双江镇设立非遗工作室,以传承非遗技艺,弘扬非遗文化为根本,在双江政府的支持下,让看似遥远的非遗落地生花。

  如今的李昌义,在自己的工作室里整日伏案画画,他说画画是他的老本行。2013年,李昌义画了重庆三峡,一共有12幅。精妙之处在于它们分开是单独的画,连起来又是一个整体,这幅作品获得了当年全国旅游产品纪念品展会创新奖。

  有人曾问过李昌义,在别人看来每日搓条拔丝、敲敲打打的活儿,实在枯燥无味,为何你却可以乐此不疲?李昌义给出了答案:“我做花丝有一个最大的动力,就是责任心。”李昌义说,从年轻时候在工厂干,就持着“做最大努力、不求回报”的观念。如今,作为重庆花丝镶嵌的非遗传承人,这份保护花丝镶嵌工艺的责任心,在李昌义的心中更加沉甸甸了。

  还有人问过李昌义,打算什么时候真正退休,享受自己的生活呢?李昌义回答说:“我这辈子不会真正休息下来的,我带了这么多徒弟,还有很多技术没有教他们。”

  72岁的李昌义最大的心愿是:花丝镶嵌工艺能一直传承,让懂得欣赏复杂艺术之美的人多一些,再多一些。古稀之年的他也从未停下手里的画笔和工具,前半生苦练技艺,后半生用心传承,这门技艺在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做了一辈子的花丝手艺,不能从我这里断掉了”。

  文/本报记者 雷若彤

  供图/李昌义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同签署联合声明

  •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共见记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1月12日至13日,浏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链长唐安石带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张葵红,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市家居建材产业链副链长谢波等同志参加,赴广东省佛山市开展家居建材产业链招商考察活动。
2024-11-15 17:20
2024年11月12日,江苏省苏州市荷塘月色湿地公园内向日葵竞相绽放,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乐享秋日美景
2024-11-13 15:29
2024年11月12日,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的烂阳村,山林色彩斑斓,红叶似火,黄叶如金,松柏常青,宛如大自然的调色盘
2024-11-13 15:28
南泥湾是中国军垦、农垦事业的发祥地,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的发源地。
2024-10-27 17:37
延安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采矿井约40家,年开采量约5000万吨,但煤质坚硬、自动化程度低等难题严重制约着煤炭产业的发展。
2024-10-27 17:18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洛川青怡庄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肖小杰介绍,他们企业的苹果按个卖,一个可以卖到10元。
2024-10-25 18:49
堆积起来的生菌木材冒着热气儿,菌种生产厂房里机器轰鸣,滑子菇大棚里农民忙着收“金疙瘩”。
2024-10-25 18:43
你以为的农村是雨天泥泞,还是道路整洁?爬高上低,还是风景无限?高家原则将山体沟道治理作为城市有机更新和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抓手,让山体沟道,环境大改善。
2024-10-24 18:1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数字经济专业负责人王珊珊介绍,从卖苹果到卖服务,这是数字技术非常好的一个创新,和产业结合的非常有深度。通过消费者与大自然以及果树的亲密视觉接触,可以提升他们的体验感,增加对苹果这种产品的客户粘性和客户忠诚度。
2024-10-24 18:08
当陕北说书遇到延安美食,碰撞出延安独特的人文魅力。
2024-10-24 18:06
激昂的旋律回荡在空气中,豪迈的歌声飞扬于天地间。壮丽的情怀澎湃在心田里,不朽的精神传承于岁月中……
2024-10-24 17:59
小孩哥小孩姐把安塞腰鼓课间操跳得超燃!
2024-10-24 17:59
青山环绕、绿水蜿蜒,这是吴起南沟村给记者们留下的第一印象。谁能想到,这个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的小村庄,曾经风沙肆虐、植被稀疏。经过二十多年艰辛努力,光秃秃的黄土高坡绿意盎然。
2024-10-24 17:50
在宝塔区河庄坪镇政府的扶持下,延安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民”模式,带动400余人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为农民带来稳定收入,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点赞延安菌舰,为农民增收,为乡村添彩!
2024-10-24 17:48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延安新材料产业园,亲身体验石墨烯发热背心,感受科技的温暖拥抱。
2024-10-24 11:18
近期,延安市薛张小流域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成功!这不仅是一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更为延安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4-10-24 11:16
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苹果基地,在这里记者们亲身体验苹果采摘,倾听果农的心声。同时,记者团还开展了一场特别的直播带货活动,助力果农销售苹果。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果农的辛勤付出,也让更多人了解到延安苹果的魅力,为乡村振兴贡献了一份力量。
2024-10-24 11:07
10月23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逐梦之路”媒体采访团走进延安宜川县,追寻“悬崖造林队”的故事。
2024-10-24 10:27
陕北说书最近火爆出圈,董宇辉在直播中表示向往陕北文化,想成为一个陕北说书人。这一段陕北说书,带你行走在延安的绿水青山间。
2024-10-24 10:21
近日,在陕西延安举行的“弘扬延安精神,奋进伟大时代” 网上主题宣传系列访谈中,延安数据(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高延宏介绍,延安的地域特点适宜建立算力中心,要把平台搭建好,把更多的企业引到延安,建立归属在延安的算力中心,更好的服务延安、服务陕西。
2024-10-24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