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疍歌:“海上吉普赛人”吟唱的南海渔歌
首页> 文化频道> 非遗 > 正文

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疍歌:“海上吉普赛人”吟唱的南海渔歌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1-08-23 08:59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中新社三亚8月21日电题:中国国家级“非遗”项目疍歌:“海上吉普赛人”吟唱的南海渔歌

  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祖宗漂流到海南,各种条件都困难,茅草盖顶住水棚,旧时人叫疍家人……”今年六月,由三亚市申报的疍歌,入选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记者近日深入三亚的渔村,聆听被称作“海上吉普赛人”疍家人所吟唱的南海渔歌。

  疍歌是疍家人通常用粤语演唱的民歌,一般被称作疍家渔歌或咸水歌。疍家人是一个古老的群体,目前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地。他们历史上过着“以渔为生”“舟楫为家”的生活,迁移到哪里,就把疍歌传唱到哪里。

  史料记载,海南三亚一带的疍家人在明清时期已经存在。他们从中国大陆自北朝南浮舟而来,正如《祖宗漂流到海南》一曲所言,到海南时“茅草盖顶住水棚”,长期在南海取食、与风浪搏斗,险恶的生存环境和独特谋生手段,使得当地疍家人在语言习惯、生活风俗等方面颇具特色,所唱的疍歌因此显南海风情。

  “正月天时起东风,三亚渔船鱼最多……四月天时海情差,万里江洋是渔家。”今年81岁的张发结是疍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随父辈出海打鱼,口口相传学会了疍歌。人力、风力驱动渔船的年代,在广袤南海里唱歌,不仅可以缓解生活工作的单调苦闷,还有实际作用,“防止开船时打瞌睡,有时候大家你来我往对歌,可以一直唱到天亮”。

  据了解,疍歌的曲体结构为单乐段,以四句为一个乐段,旋律以六声音阶为主,时而出现小跳音和大跳音,有多变的节奏和复杂的混合拍子。演唱的曲调,三亚一带传唱的疍歌有叹家姐调、木鱼诗调、白啰调、咕哩妹调4个调,歌词题材内容分为情歌、劳动歌、仪式(婚、丧、祭祀)歌等。

  “疍歌的旋律中,有不少接近西方歌剧里的宣叙调,歌词从日常生活到时政风云,包罗万象。”三亚学院音乐学院教授郭建民对疍歌开展过多个项目的研究,他认为疍歌是鲜活灵动的文化载体,反映了疍家人艰苦曲折的迁徙史,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人的海洋文明史。

  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张发结展示多本或手抄或印刷的疍歌歌词本。记者发现其中一首男女对唱歌曲《望夫归》,讲述了一个关于“下南洋”的心酸故事:

  “无风驶船帆角底,丢底麻篮等夫归,行开海边请只艇仔,摇开大船格勒底,个个行前无个系……”张发结说,这首歌大意是一位妇人看到大船从南洋返回,划着小艇靠前问,为什么自己丈夫同船去没有同船归。

  已有的研究显示,疍家人带着疍歌由广东中山、江门(新会)等地散发,东南至福建沿海,西南到广西的北海一带,再往南就沿着雷州半岛,流传至海口、陵水、三亚等地。郭建民在田野调研中发现,现今各地传唱的疍歌大体一脉相承,但一些腔调和唱词各具特色,形成了“粤语+X”的模式。“粤语是主体,不同的地方,当地一些方言被融入到疍歌里。比如琼南琼北的疍歌就有差别,分别融入了海南话、黎话的音和词。”郭建民解释说,这种变迁是疍歌的魅力之一,其中具有语言社会学、文化地理学、音乐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价值。

  在三亚,疍歌面临着另外一种变迁。这个偏远“渔村”经过三十多年高速发展,已是中国最知名的热带旅游度假目的地。过去容纳大多数疍家人讨生活的三亚港,也已让位给了游船游艇。“疍家人的生活已经由‘亲水’空间演变为‘离水’空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副教授杨景霞、范秀玲在合著的论文《三亚疍家咸水歌研究》中直言,多种因素影响下,三亚疍歌的传承面临着断代危机。

  “算上我,三亚现在有5个市级传承人。”张发结是三亚年龄最大的疍歌传承人,最年轻的一位是他的女儿,也已年近50岁。疍歌升格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让张发结等人深受鼓舞。在保持传统曲调的前提下,歌者们尝试将歌词改编得更“年轻”,更贴近当下的生活。

  三亚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副部长彭玉璋是疍歌申报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之一。申报获批后,她的工作重心转向疍歌的传承和保护。“近期计划在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挂牌疍歌传承基地,持续以培训班、进校园等方式,加强对下一代的培养培训;对外则多方拓展展示展演平台。”彭玉璋说,依托三亚旅游资源,“非遗进景区”的项目正在逐步推动,他日在天涯海角游览区、南山景区等知名景区,游客或能听到南海的鲜活渔歌。(完)

[ 责编:宫辞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

  • 贵州从江:侗寨禾晾“晒秋”引客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0月22日,在南泥湾,“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采访南泥湾,齐声合唱经典曲目《南泥湾》,在歌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昔日的开荒景象,感受到了那份自力更生的坚韧精神。一曲《南泥湾》,唱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7:03
入驻延安新材料产业园的延安市圣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马甲借助石墨烯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只要插上充电宝就能实现发热取暖。入驻延安新材料产业园的延安市圣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这款马甲借助石墨烯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只要插上充电宝就能实现发热取暖。
2024-10-23 16:55
“这么小个头的苹果树竟然能长出那么大的苹果!”10月22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走进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调研采访南沟村的苹果产业现代化发展之路,有记者在看到矮砧密植的苹果树后,直呼意外。
2024-10-23 16:47
土生土长的延安娃陈凯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蜕变为“菇”勇者,小小香菇带着周围的村民们走出延安,产品走出国门,奔向新生活。
2024-10-23 16:44
当秋天降临延安,山川绚丽多彩。甘泉县的延安劳山国家森林公园宛如一幅绝美的秋之画卷。这里有丰富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是“植物王国”和“天然氧吧”。快来邂逅秋日美景!
2024-10-23 16:39
在历史的长河中,陕西延安富县藏着一条古人的“高速路”——秦直道。它承载着千年的沧桑与辉煌,见证了无数的风云变幻。千里秦直道,最美在富县,让我们一同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那穿越时空的魅力。
2024-10-23 16:36
一块面团,一双巧手,几经揉捏,几笔勾画,上锅蒸熟后,面团变成了花卉、动物的样式。黄陵面花在黄陵延续了上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当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4-10-23 16:33
延安小杂粮种植面积达 40.65 万亩,预估产值 52 亿元,从业人口 10.7 万人,“延安小米”品牌价值达 27.69 亿元。昔日滋养革命的小杂粮,如今正引领着延安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持续哺育着延安的振兴发展。
2024-10-23 16:29
“荒山秃岭都不见,疑似置身在江南。只缘退耕还林好,一路青山到延安。”这首流传在百姓间的打油诗,描述着今日的延安景色。在延安市吴起县南沟村,抬头看,满目青山,低头看,碧水汪汪,很难想象这是坐落在陕北的小山村。在过去的近30年里,这个小山村实现了从“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蜕变。荒山披上“绿衣”,怎么做到的呢?
2024-10-23 16:25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2024-10-19 16:29
近日,何超琼在参加“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访谈时表示,自己期待有一天能够走进延安,感受“绿满山川成锦绣”,聆听历史的回声,见证时代的发展,汲取前行的力量。
2024-10-19 16:33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024-10-19 16:20
陆嘉伟:讲好新时代延安故事,探寻延安各行业发展新变化,展示人民群众生活新图景
2024-10-18 19:00
“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回望党中央在延安13年的奋斗故事,展望新时代延安焕发的勃勃生机,让我们共同关注“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
2024-10-20 18:38
都说延安的木刻版画,刀锋下满是家国情怀,这是因为它们曾在战争时期,被当作强有力的宣传武器。
2024-10-20 18:25
10月19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记者们到访延安,第一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的他们,热血沸腾。
2024-10-20 18:12
10月20日晚,“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即将在延安启动。
2024-10-20 18:12
10月19日,“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媒体团到访延安红秀,偶遇秧歌腰鼓民歌。
2024-10-20 17:44
近日,何超琼在参加“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访谈时表示,延安苹果以其卓越的质量和独特风味,赢得了香港和澳门民众的广泛喜爱。延安苹果进入大湾区的市场,成为两地经贸合作的一个生动例证。(剪辑:李晓鹏)
2024-10-19 21:49
陕西文旅推荐使者 冯佳晨:延安精神拥有跨越时空的力量、永恒不变的价值。开启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新时代好青年。让我们一起参与“弘扬延安精神 奋进伟大时代”网上主题宣传。
2024-10-19 21: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