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映照时代生活 十月汇聚青春力量”为主题的第十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日前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
事实上,一部受欢迎的网络小说,是一个集有声书、广播剧、漫画、动画、电视剧、电影、手游、衍生品等于一身的IP作品。
从短视频到直播,再到影视创作,AI技术已深度渗透内容产业的方方面面。它既是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性生产力,也在根本上重塑着大众的日常消费体验。一个由AI助力打开的、虚实交融的视听新世界,正悄然到来。
“她叫‘吉娜公主’,是以西藏女性为原型设计的。您手上拿的是我们今年新出的迷你款,穿的是拉萨的传统服饰,连衣襟上的纹样都是按老手艺复刻的。”拉萨程多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经理程娟笑着接过话,“它只有15厘米高,特别适合挂在包上,带着它就像是把西藏的文化带在身上。”
10-30
为深入探讨城市与文学的互动关系,更好助力新时代城市文学创作,由文艺报社、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重新发现城与人——北京·深圳城际文学对话”活动日前在深圳举行。
10-30
张掖大佛寺,民间俗称“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乾顺年间(公元1098年),距今已有900余年历史。张掖大佛寺,不仅是一座寺院,更是一部立体的历史教科书,一幅流动的丝路画卷,值得每一位走进它的人,驻足、凝视、沉思。
10-30
新人冒头难,顶尖创作者匮乏,行业老兵追不上技术迭代……影视人才的培养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虎鲸文娱集团优酷副总裁、春苗编剧计划发起人刘燕红当日介绍,“‘春苗编剧计划’不仅是简单的‘资金扶持’,更是一套集发掘、培养、合作于一体的系统性人才培养新模式。
10-30
2025中华经典诗词论坛29日在河南郑州举行,来自全国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文化实践者等与会共话经典诗词传承创新与全球传播路径。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林峰从历史维度分析称,杜甫、刘禹锡、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早在唐代就通过商贸、文化交流远播海外,“成为天然的文化交流产品”。
10-30
10月29日,由宁夏文旅厅、宁夏党委老干部局指导,宁夏图书馆、宁夏老年大学主办的一场专为老年群体打造的文化盛宴——“朔方金秋·文润桑榆”首届银龄阅读文化节在银川市举办。
10-30
荀派失传剧目全本《白娘子》复排首演日前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落幕。荀派全本《白娘子》复排首演。”王梦婷坦言复排难度颇高,“但这也给了我们二度创作的空间,在荀派风骨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荀派全本《白娘子》复排首演。
10-30
10月29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当天下午,“金秋颂章·和乐重阳”——2025东城区重阳节文艺演出在北京市东城区文化馆风尚剧场举办,为老年朋友奉上一场节日文化盛宴。
10-29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物质和精神交流,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它的当代价值体现在促进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认同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0-29
在纵览新闻阳光理政平台上,不少热心网民已经行动起来,围绕“如何更好地敬爱老人”这一话题,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些充满智慧与温情的“金点子”。策划:梁海涛
10-29
每当这个秋意深浓的节气来临,几乎每个中国人的心头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王维那脍炙人口的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千载之下,这份穿越时空的思念,已与重阳节的文化基因紧密交融,使得“敬老、登高、思亲”成为这一天最鲜明的主题烙印。而在诸多重阳节俗中,赏菊是一项源远流长,且格外富于诗意的传统。
10-29
歌剧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善于抒情,具有崇高、宏大、深刻的美学特质,是最能表达时代精神面貌的艺术形式之一。近些年,中国歌剧新剧目不断涌现,进入自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的又一个创作高峰。回顾歌剧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如何让这门几百年前诞生于欧洲的综合性艺术在东方舞台大放光彩、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激励着中国歌剧人不断探索。
10-29
承德话剧团演出的《大漠日记》,以河北保定学院2000届西部支教群体的事迹为原型,将写实性与抒情性相结合,用充满诗情诗韵的手法,谱写出一曲当代学子坚守信念、不畏艰苦、激情奉献的青春之歌。
10-29
改编自光明日报宁夏记者站原站长、湖北记者站站长王建宏同名纪实文学作品的纪录片《百万大移民》系统回溯了西海固地区这段搬迁与脱贫奋斗的历程。该片先后在CGTN、腾讯视频等平台播出,面向全球观众讲述了中国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动人故事。
10-29
不久前,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管理提示》,明确指出需要对动画微短剧加强规范,尤其要防范“一些过去已在真人微短剧中得到有效纠治的价值观偏差等问题”。一记警钟,唤起了全社会对动画微短剧创作传播乱象的关注。
10-29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广东广播电视台联合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等单位出品的纪录片《正义之战》系统梳理14年中国抗战历程,全面呈现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兼具史料价值、国际视野与时代意义。
10-29
10月27日下午,在第一届北京市广播影视春燕奖评选表彰发布会现场,记者见到了米未传媒创始人马东。从《喜人奇妙夜》这档节目出发,与他交流了行业生态和喜剧发展内核等话题。
10-28
10月27日,“何以中国 · 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汉启动。启动仪式上,专家学者及行业领军人物围绕“文化长江”“开放长江”“生态长江”和“长江新时代”等内容进行主题分享,用长江之美与湖北之变的生动实践,深刻回答“何以中国”的时代之问。
10-28
《大学》是中晚明时期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熹、王阳明先后借由《大学》为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
10-20
南朝中期诞生了两部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上影响极大的名著,一是文论家刘勰撰著的体大思精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一是萧梁昭明太子萧统主编的著名诗文总集《文选》。
10-20
景与境是中国古代文论另一对重要理论范畴。其中又涉及两组关系:一是景与情的关系,二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关系。认为两组范畴之间是二元存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另一认识误区。
10-20
《文苑英华》是北宋时期的大型文学总集,为北宋四大部书之一。该书由李昉、宋白、徐铉、扈蒙、吕蒙正、杨徽之、苏易简等20余人奉宋太宗之命共同编纂。该书始修于太平兴国七年(982),成书于雍熙三年(986),宋真宗、宋孝宗时期多次修订校勘。
10-17
“豪放”既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词语,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学范畴。“豪放”代表了一种可贵的精神品格,融合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强劲之美与从心所欲的自如状态。从诗文品评角度而言,不论是魏晋风骨、盛唐气象,还是以苏东坡、辛弃疾为代表的宋词豪放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0-17
每年的10月15日是全球洗手日。如今,洗手早已成为人们日常清洁习惯之一。其实,我国古人也早就认识到了洗手的重要性。在古代,被称作“沃盥”的洗手,除了有实质性的清洁作用外,还有一定的礼仪价值。洗手的用具多归在礼器一类,有神圣之意。
10-17
按《英华》所载唐集版本和笔者考证,王勃原诗应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俯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俱(jū)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题文三字不同于流行本,分别为:川、俯、俱。
10-13
《千字文》从“天地玄黄”到“露结为霜”,都是在阐述自然规律,在讲完天地宇宙、日月星辰、季节气候、天文历法之后,开始讲气象变化,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露结为霜”的字面意思非常简单,就是露水凝结成霜。
09-26
金圣叹腰斩本《水浒传》是《水浒传》传播史上的关键版本之一。长期以来,学界多认为此版本是清代唯一的流行本。此说几乎成为《水浒》学史与文学史的定论,但其准确性有待商榷。
09-22
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深心密虑,字斟句酌,绵密精巧,读来却让人感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其看似云淡风轻处,实时寓匠心,而笔力千钧。
09-22
从6月8日起,青海玛多县扎陵湖北岸发现的一处刻石,在学界掀起一场近年来少有的公开学术争鸣。一时间,刻石时间真伪之辩,刻石内容释读之辩,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各抒己见。
09-16
尕日塘秦刻石是新时代中国考古发现的一项重大成果。刻石及其内容,不仅再次扩展了关于秦统一后秦王朝活动范围的认识,为上古“昆仑”方位提供了新证据,而且对秦王朝与青藏高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进程等问题研究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09-16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拟乐府诗。《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汉乐府《相和歌·瑟歌》三十八曲之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共收入同题乐府诗七首,早期的古辞讲述洛阳令王涣少好任侠,后因折节读书而博学的故事。在这首“晋乐所奏”古辞的故事叙述中,突出了王涣的征战能力和平叛功绩。郭茂倩引《乐府解题》云:“按古歌词,历述涣本末,与传合。而曰《雁门太守行》,所未详。”《全汉诗》“注”则引述这段话而加以引申,云:“其题当作《洛阳行》,其调则为《雁门太守行》也。”
09-15
《唐文粹》精选唐人乐府诗,在风格上“止以古雅为命”,反对南朝的华靡之风;在功能上推重乐府诗刺美见事的意义,强调其现实指归。故其所收录的唐人乐府,无论是古题拟作还是自命新题,都较少对汉晋六朝旧作的承袭模仿,而多为延展题材、变革旨趣之作。
09-15
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中评价元代延祐、天历年间诗风说:“延祐、天历之间,风气日开,赫然鸣其治平者,有虞、杨、范、揭,一以唐为宗,而趋于雅,推一代之极盛,时又称虞、揭、马、宋”(王夫之等《清诗话》)。顾嗣立认为,元代延祐、天历年间,诗坛风气逐渐转向宗唐崇雅,而引领这一风气转变的则是虞集、杨载、范梈、揭徯斯四位诗人,或又称虞集、揭徯斯、马祖常、宋本四位诗人。并称的四位诗人虽有出入,但虞集均豁然在列且雄踞首位,可见其在元代中期诗坛影响之大。
09-15
从以往考古经验来看,新的考古发现往往会颠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虽然近年来发掘的考古材料越来越多,但对秦代的文化、科技、交通等,我们还是知之甚少。新的发现会带给我们新的启示,指引我们去研究探索新领域、新知识。而用已知去否定未知,用当代标准衡量古代,是不科学的治学态度。
09-10
关于“昆仑石刻”的年代,又有秦朝、王莽时期、元明清之际等观点,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公布的“昆仑石刻”地处河源地区,距离秦都咸阳城、西汉长安城以及秦汉在西北所设郡县均有相当路程,秦人能否到达还存疑,王莽时期、元明清时期更稳妥。以上诸说孰是孰非,还难以定论。不过,对于另一个话题即“采药”,在战国秦朝之际则有史可考。
09-10
近年来,我国新发现、新出土的各类书迹,如秦公大墓石磬、曹操高陵石刻等频频为书法爱好者提供新的取法范本,对此,中国书法家协会还曾于2023年在北京举办“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以襄其盛。但不管“昆仑石刻”是否最终被官方认定为年度重大考古发现,此石刻文字无论就其字法的严谨性还是风格的开创性而言,似乎都不值得当代书法爱好者去加以临习。
08-29
6月8日以来,“昆仑石刻”的质疑之声主要集中于六个方面:风化痕迹是否可信、纪年是否合乎历法时节、文字释读与字形是否可靠、“采药”一词是否晚出、书法气息是否属秦代刻石、内容是否符合史书记载。
08-29
针对当前“昆仑石刻”的研究,王子今先生指出:“质疑者或以为现代伪刻……而这一判断生成的依据之一,也包括石刻如果存在两千余年,为什么一直没有被发现这一疑问。”(王子今:《昆仑河源方向的“昔人所刻篆文”》)看到这段归纳,我想起了欧阳修对石鼓文的看法。
08-29
扎陵湖“昆仑石刻”有:卅七年三月己卯。文字清清楚楚,几乎消弭了此刻石刚刚公布时(当时是“廿六年三月己卯”)引起的“重大嫌疑”。我认为,这几个字在认证刻石真伪问题上还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08-20
侯方良、仝涛相继于青海玛多扎陵湖北侧尕日唐发现的很可能属于秦代遗存的石刻文字资料,其真伪引起争论。《汉书·食货志上》有关于童蒙教育的记述:“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
08-20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李白游历江淮,途中写下了《淮阴书怀寄王宋城》:“予为楚壮士,不是鲁诸生。有德必报之,千金耻为轻。缅书羁孤意,远寄棹歌声。”诗歌中流淌的不仅是蜀地的豪情,更有运河滋养的江南韵致。
08-18
青海扎陵湖北岸的“昆仑石刻”,亦被称为“尕日唐石刻”(王子今《昆仑河源方向的“昔人所刻篆文”》,《光明日报》2025年7月4日第8版)或“扎陵湖石刻”(叶舒宪《四重证据法求证昆仑神话历史》,
08-11
楼下传来清脆的铃铛声,一辆复古的“铛铛车”正载着游客穿梭在北京中轴线上。车上不仅有专业讲解,还能尝到非遗美食、欣赏曲艺表演。从正阳门到钟鼓楼,这趟不简单的旅程,正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年来文化传播创新的缩影。
10-28
感悟良渚,重思文明,可以“见天地”,敬天法祖、天人合一、万物一体; 可以“见盛衰”,以科学精神探索人类发展规律,以自我革命跳出历史周期率; 可以“见生民”,在文明的交流互鉴中让人类命运共同体永续发展,在生生不息的创造中让中华文明之花永续绽放!
10-22
我国戏曲创生于乡村,最先成熟的南戏萌生于温州府一带的农村,越剧、评剧、黄梅戏、楚剧等相对晚出的剧种就更是植根于乡土。即使是诞生于北京的京剧和诞生于上海的沪剧,其根基仍然是长江中游乡村的二黄、高拨子和浦江两岸乡村的滩簧。
10-22
走进广东东莞石排镇的潮玩生产车间,3D打印机正快速成型“山海经”神兽玩偶、“耙老师”手办……这些带着东方神话印记的潮玩,24小时后就会出现在全球18个国家的潮玩门店里。
10-22
千盏灯火渐次点亮,古镇飞檐与流动光影交织,重庆永川松溉古镇的中秋灯会,让人们在团圆共庆中感悟中秋节的独特意蕴;在山东淄博,“礼享淄博·齐趣集”非遗市集汇聚近30项非遗项目,
10-21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国家广电总局指导开办的“重温经典”频道集中展播《悬崖》《记忆的证明》《彭德怀元帅》等一批经典抗战作品。
10-15
近年来,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古装剧的质量正发生着跃升,类型愈加丰富。创作者将传统元素融入当代叙事,不仅推动了“国潮”作为一种融合性文化现象的兴起,还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沟通传统与青年的重要媒介,展现出从叙事模式、价值表达到产业形态的多维演进。
10-15
在数智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影视创作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算法推荐、CG特效(用计算机制造出来的假象和幻觉)、智能调色、人脸修复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新舞台。但与此同时,技术逻辑对艺术逻辑的渗透,也催生出一种新的创作异化现象——影视创作过度“美颜”。
10-15
近一段时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推出《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国际友人与中国抗战》专题展;“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主办《正义无界烽火同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国际友人》专题展……这些展览共同聚焦一个主题:铭记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援助和支持,并从国际友人视角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艰辛历程。
10-15
经过近2个小时的观摩,笔者对我国首部实景“太空电影”有了初步认识,应该说,《窗外是蓝星》代表了我国太空电影的前沿探索,“奇观”“真实”“温暖”是这部影片的作品气质所在。
10-14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国内文旅市场迎来新的消费热潮。这种“赛事+文化+美食”模式,让游客真正从“看客”变为“参与者”,既充分激活周边消费,也让地方特色文化传播更广。随着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深度嵌入文旅领域,文旅产业链实现重点环节的升级优化,为游客带来更具科技感的沉浸体验。
10-11
《报告》也指出,随着AI小语种训练的成熟,俄罗斯、西班牙、巴西等欧洲和拉美国家正在成为新兴市场,显示出中国网文国际传播的区域多元化趋势。” 从文本输出到模式赋能的生态重构也成为中国网文风靡全球的关键。
09-28
从陕西的《茯茶情歌》到广东的《我是一片叶子》,从湖南的《安化千两茶踩茶号子》到浙江的《龙井茶香》,一曲曲承载着不同地域风土人情的茶歌,用最质朴的乡音讲述中国茶文化的故事。
09-26
由中国作协与陕西省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日前先后在陕西和北京举办,来自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15个拉美国家的40位青年诗人与37位中国诗人以文学为桥,完成了一场跨越半个地球的诗意对话,不仅在诗歌交流中拉近了心灵距离,更为文明互鉴写下生动注脚。
09-26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品牌塑造成为国家重要任务,从“双品工程”到设计叙事,品牌意识形态构建转向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双品工程”将文化自信具像化,设计叙事借文化符号转译实现意识形态表达,二者通过主客体互动生成意识形态。中国品牌叙事历经三次转向,未来需从理论、制度、实践推进,让中华文化基因融入品牌价值,这既是经济问题,也是文明再造的文化工程。
09-17
《在人间》是一部很难被简单定义的作品。虽然仅有8集的篇幅,但其叙事容量、叙事密度,却远超常规剧集。这源于它触及了一个秘而不宣又无法忽视的陌生地带——人的心理世界,呈现了内心的多重空间与人格的多副面孔,这些都是以往创作较少抵达的领域。
09-17
近年来,随着影视表现形态的多样化发展,文旅融合的模式发生更新迭代。自然景观与人文叙事深度交织,数字技术与产业运营双向赋能,催生出兼具美学价值与市场价值的实践范式。因此,聚焦文旅融合的新形态、新理念,探讨其如何以更具时代性的表达,书写现代人心中的“诗与远方”,将有助于实现影视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09-17
电影《东极岛》将中国渔民勇救“里斯本丸”货船上的英军战俘的故事搬上银幕。不同于以往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所聚焦的大战役、大人物,也不似对“主战场”惨烈图景的直观描摹,
09-10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重庆市巫溪县红池坝镇就业扶贫车间。国家级非遗“巫溪嫁花”代表性传承人唐丽娟站在木桌边,拿着针线一边示范一边为几位“绣娘”讲解:“绣‘巴渝山茶’要从边缘往中心走,针脚要像梯田一样一层一层叠上去。”说话间“针动线飞”,素白布面上渐渐有了花瓣的轮廓。
10-21
“只要穷人有衣穿,我吃苦受累都不皱眉!”9月13日,海南省琼剧院大型原创琼剧《黄道婆》演艺团队走进东华大学开展专场演出,并与上海高校服饰文化育人联盟、校团委、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开展非遗创意市集活动。
09-17
诞生于19世纪中后期的石库门里弄,兼容江南传统民居院落格局与欧洲联排式住宅毗连形式,最盛时期曾“独步”上海房地产市场,形成鳞次栉比、纵横成片的街坊。近代七成上海市民居住于此,在灶披间生火做饭、在天井里晒被乘凉,彼此之间常来常往,沉浸于弄堂里温馨的大家庭氛围。
09-07
腾挪、闪扑、跳跃、翘首……鼓点铿锵有力,狮舞灵动生风。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团结广场,舞者们驾驭红狮表演狮舞,引得村民们鼓掌欢呼。每到喜庆丰收的日子,这样热闹的狮舞都会上演。
09-02
正值暑假,北京轻工技师学院里格外安静。象牙雕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春珂的工作室位于办公楼二层,只见他正凝神静气地用雕刻机给作品“开脸”。手中的关公像足足有20多斤,他拿着有些吃力,但活儿依旧利落:细细打磨之后,一个长须、丹凤眼、卧蚕眉的武将面孔栩栩如生地呈现。
09-01
掀开门帘,便仿佛伫立古镇街头,“打铁花”于空中绽放,“烟花”绚丽多姿,年节的盛景在眼前展开;敲击鼓面,便激活了屏幕中的英歌舞者,随着节奏的不同,舞姿便千变万化;轻执影杆,近距离操控皮影,观赏者变表演者,亲自导演一场“龙宫之旅”……
09-01
激昂的锣鼓声中,引狮人绣球一挥,两只“狮子”腾跃而起,在方桌搭建的10米高台上辗转腾挪、踏鼓起舞。在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蚩尤九黎城景区,每当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高台狮舞表演,都会引来游客驻足观看、连连喝彩。
08-28
搏克是蒙古语,意为摔跤,约有2000年历史,是蒙古族民众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出的原生态项目,体育竞技性与娱乐性共存,与骑马、射箭并称“男儿三艺”。2006年,蒙古族搏克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08-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历史的演变,承载着人类的情感、智慧和创造力。日前,“非遗正青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成果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举办。
08-20
诸暨西路乱弹诞生于明末清初,以诸暨地方话为演唱语言,乡土气息浓郁,是江南地方戏曲的代表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的传承,要看下一代,关键是先让孩子们产生兴趣。”东和乡十里坪村文化特派员、诸暨市戏曲协会主席卓秋萍说。
08-04
本届博览会以“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为核心主题,创新构建“文博+非遗+旅游”深度融合的沉浸式文化体验平台,旨在全面展现辽宁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激发其内在活力,为辽宁暑期文旅市场注入强劲活力与消费动能,探索“以文兴业”新路径。
07-31
圆剧场非遗展演、T台民族服饰秀、乌兰牧骑专场,零距离感受草原艺术的心跳……走进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兴安领创展示体验中心。目之所及是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药香,耳边传来悠扬的马头琴旋律。
07-30
在怒族语言中,“老姆登”的意思是“人们喜欢来的地方”。在老姆登村,每到夜晚,游客围坐在民宿的火塘旁,穿着鲜艳怒族服饰的村民会弹着“达比亚”唱起“哦得得”,跳起“达比亚舞”。
07-25
“城中有趣市‘平城刻梦·艺塑千年’文创市集”20日在山西省大同市雕塑博物馆开幕,来自全国20家非遗机构的1600余种文化产品亮相,旨在借此激活大同丰厚的文化资源禀赋。
07-21
“旌表其礼,以彰其德”。旌德,位于“中国文房四宝之城”——安徽宣城,也是徽墨重要产地之一。古法油烟墨具有入纸不晕、添笔不胶、经久不退、馨香浓郁等特点,其制作技艺入选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7-18
《玛纳斯》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2006年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主要流传于中国新疆克州及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还在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等国家和地区流传。
07-15
潮州木雕题材广泛,虾蟹篓只是其中之一。民国时期,旅居东南亚的潮商崛起,回乡建祠堂、置豪宅一时成风,为丰富木雕创作提供机遇。吉祥寓意、文学典故、江海水族等内容,反映了潮汕地区百姓祈愿求福、以史为镜、傍海而生。
07-10
十指春风,一绣千年。札萨克图刺绣起源于12世纪末13世纪初。生活在兴安岭上的札萨克图蒙古族妇女将游牧生产生活中的文化习俗,用银针彩线记录下来。
07-10
前不久,母亲和我一起参加了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们摆出展位,向远道而来的观众介绍摆件、银丝画、首饰等各类作品,全方位展示银花丝这一传统制作技艺。
07-09
杨红卫出生于风筝世家,师从祖父杨同科,学习潍坊风筝制作技艺40余年。她熟练掌握潍坊风筝“扎、糊、绘、放”技艺,不断创新、博采众长,在风筝设计及扎制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艺特点。经她之手,大到300米的巨型风筝,小到直径2厘米的微型风筝都能起飞。
07-08
7月2日,承载着方庄社区33年记忆的方庄购物中心以北京首个“博物馆式购物中心”的全新面貌惊艳亮相。这座融合了老字号、非遗技艺与市井烟火气的商业新地标,不仅是一次商业空间的迭代升级,更是一场传统文化在现代商业语境下的生动实践。
07-08
左手执软木薄片,右手握雕刻尖刀,年逾七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软木画代表性传承人陈国弦正专注雕刻荔枝树纹理。每天5时至9时,他都会在位于福州的工作室里创作,“这段时间精力最充沛,灵感也多”。
07-07
“繁花竞放——历届山花奖精品展”现场,93件精品力作集中呈现!苏绣大师王丽华以《法海寺造像》再现明代壁画瑰宝。让沉睡在岩壁上的丹青在丝绸上重获呼吸。专访呈现,千年苏绣如何在与时空对话中织就新章。
10-30
“繁花竞放——历届山花奖精品展”现场,93件精品力作集中呈现!聚焦木雕大师吴尧辉,其《大唐盛世》系列作品,以简练线条与古拙神韵,呈现大唐风采。作品既包容传统精雕细刻,又融入独到现代手法,开创了黄杨木雕的新纪元。专访呈现,传统木雕在坚守核心中的破局之路。
10-29
金秋送爽,雅韵飞扬。10月24日晚,鄂州大剧院华灯璀璨、弦歌不辍,首届鄂州戏曲码头建设展演暨湖北省京剧二团建团75周年文化盛典在此拉开帷幕。
10-28
“繁花竞放——历届山花奖精品展”现场,93件精品力作集中呈现!聚焦皮雕艺术家武权,他的山花奖获奖作品《留给春天的种子》,以皮革为纸,刻刀为笔,将一颗种子蕴含的磅礴生命力定格于方寸之间。
10-29
“繁花竞放——历届山花奖精品展”现场,93件精品力作集中呈现!聚焦剪纸艺术家曾万春,其山花奖作品《潮风百韵·一剪千华》与代表作《潮魂》,背后是一套开创性的“剪纸进阶式创作模式”。古老剪纸,正以此开辟全新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专访呈现,剪纸艺术在坚守魂脉中的时代绽放。
10-29
9月17日至21日,由国家大剧院与北京京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编历史京剧《颜真卿》首轮演出圆满成功。本剧集结了编剧蔡赴朝,唱腔设计、作曲朱绍玉,导演李卓群,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服装、造型设计蓝玲,灯光设计唐铭,多媒体设计张松等一线艺术家组成的强大创作阵容。
10-24
近日,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启幕。作为本届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正式开启,“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在上海美术馆(中华艺术宫)与观众见面。
10-21
水墨之间,层生万重意境。形神兼备,诗画交融一体。国画,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多以人物、山水、花鸟为题材,国画追求的不只是绘画技艺的精妙,更将对自然的敬畏、对社会的洞察、对文化的深思熔铸其中,在世界美术史上独树一帜。而当这千年墨韵邂逅商丘,便开启了一场“艺术与城市共生长”的绵长故事。#商丘美术现象#
10-16
网友“长安客·李”在当涂李白墓前的这段感言,经《人民政协报》刊载后,意外戳中了无数人心里的“李白情结”。他后续那句“那不是一次简单的旅行,更像是一次对诗魂的朝圣”,更是道出了许多游客打卡马鞍山“李白文化”后的共同心声。
10-15
“要保持剧种个性、剧种特色”,“方言不能丢,唱腔不能破”,要避免地方剧种的“泛剧种化”,防止演唱的“歌剧化”倾向……近期,地方戏音乐创作频频引发业内关注。
10-15
曲艺音诗画《伊莎白》以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获得者伊莎白·柯鲁克的传奇人生为脉络,通过多曲种融合与现代舞台语汇,凝练而深情地讲述了她与中国命运同频共振的生命故事,展现了她跨越百年的中国情缘与崇高的国际主义情怀。
10-15
当舞蹈动作的主要功能是确保观众看懂剧情时,身体便失去了其独立的、充满诗性与多义性的言说权力,沦为了文学剧本或影视分镜的身体注解,而非舞台上独立的、自足的表意核心。
10-15
近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把依据考古研究成果复原的明代扬琴发“文物新声”,引得国内外观众驻足,艺术家与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而就在不久前,第六届国际扬琴音乐节在京成功举办,扬琴如同一位“文化使者”,将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连接在一起。
10-15
漆,从千年工匠手中流淌而出,如今在画布上苏醒。当这种曾依附于器物的古老材质,与现代绘画的独立灵魂相遇,一种包容与独白共生的艺术——漆画,应运而生。在古称宋国“宋人善画”的商丘,一场关于漆与画的共舞,正悄然开启。
10-14
10月11日,《永定河印象》书画摄影作品展在首钢三高炉环廊正式开幕。展览作品汇集文学、书法、美术、摄影四大艺术门类,以“春夏秋冬”四季为脉络,全景式展现永定河的自然生态、人文底蕴与时代新貌。
10-14
10日,由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管理委员会指导、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首届西藏喜马拉雅文化艺术与古物双年展在西藏唐卡艺术博物馆开幕。展会上,2000余件来自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藏品集中亮相,吸引观众驻足欣赏。
10-11
十八届北京国际音乐节10日晚启幕。开幕音乐会由指挥家余隆执棒中国爱乐乐团,联袂青年钢琴家张昊辰,呈现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与肖斯塔科维奇《第五交响曲》。
10-11
第13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新闻发布会10日在广东省佛山市举行。本届艺术节以“跨越山海共向未来”为主题,来自哥伦比亚、美国、埃及、英国、菲律宾、新西兰等13个国家的艺术团体,以及中国的艺术团体将齐聚一堂、同台献艺。
10-11
“一元剧场”最早出现在2007年的陕西渭南。为破解群众“看戏难、看戏贵”的困境,当地依托秦腔剧团和院线资源,推出“一元剧场”文化惠民项目,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便能“花小钱,看大戏”。自推出以来,仅渭南市秦腔剧团就已演出1000余场,惠及观众超千万人次。
09-26
群星奖是面向广大群众文艺爱好者、群众文化工作者设立的国家文化艺术政府奖,今年将举办第二十届。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闫晓东表示,本届群星奖的参评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升,共有5039个作品(团队)参选,作品更加紧扣时代脉搏、深刻描绘现实生活。
09-25
记者24日从上海市政府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24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将于10月17日至11月27日举行,1200余场活动涵盖音乐、舞台、戏剧、展览等艺术形式。
09-25
9月12日,由抓马艾克斯与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沉醉式音乐话剧《哈姆雷特1001》在北京77·抓马X新空间启幕。该剧是抓马艾克斯继沉浸式现象级、标杆级作品《大真探赵赶鹅》系列之后的又一全新力作。
09-2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乐业汉族山歌代表性传承人张瀛元衔周长轮、潘根秀、杨芝维、谌银堂一众民间歌手共同演绎了高山汉民歌联唱。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2024级博士研究生周彬带来了一组刘三姐经典歌谣串烧《心想唱歌就唱歌》《山歌好比春江水》《多谢了》。
09-21
一场兼具历史厚度与当代表达的艺术展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学院美术馆(Galleria dell’Accademia)正式揭幕。旅法华人艺术家王衍成以18幅大型抽象作品,开启了一段横跨时空的视觉对话。这场名为《光·能量·无限》(Luce energia infinito)的展览,将持续至9月21日,贯穿整个夏季,为观众带来一场深层次的感知体验。
09-19
终南山下终南寨,渔鼓声声待客来。9月17日,参加2025国际青春诗会(中国—拉美国家专场)的中外诗人们来到陕西商洛柞水县的终南山寨,在这里深度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山水自然间的诗意。
09-18
应用戏剧”,作为“发生在剧场外的戏剧”,其演出场域已突破传统舞台与剧场的边界,延伸至现实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喧嚣的社区中心、书声琅琅的学校课堂,到静谧的医院病房、承载文化记忆的博物馆等,都有“应用戏剧”的身影。
09-17
近日,“中国民歌地图”系列之《跟着民歌去旅行》民族合唱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会紧扣“旅行”这一关键词,将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歌有机融合,歌声里既有劳动人民的真挚情思,也有对党和国家的深情赞颂;既有耳熟能详的经典旋律,也有现代编排的创新亮点。曲声落下,不仅让观众享受了民歌的音乐意趣,更以民族歌曲为载体,带领观众完成了一次精神文化之旅。
09-17
粤剧是海外传播历史最长、地域最广的地方剧种之一。它跟随广东劳工、移民从广州和香港出发,经由东南亚逐步西行,最终传向世界各地。在海外,凡是讲粤方言的华人华侨聚居区域,便能看到粤剧的踪迹。在东南亚一带,粤剧不仅有常态化的演出活动,还存在着比较固定的班社组织、专门的演出场地与同业行会,甚至孕育出世代相承的职业粤剧艺人。
09-17
琵琶被称为“民乐之王”。千古名篇《琵琶行》中,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尽显琵琶演奏技法之丰富,表现力之惊艳。
09-17
“后腿蹬直!脚尖勾起来!”开学不久,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石牌中心小学“小梅花”昆曲艺术团的小成员们已经恢复了昆曲基本功训练。孩子们排着队翻起侧手翻、前桥,压腿……每个招式都做得有模有样。
09-16
“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这首齐白石曾反复题咏的诗句,炽热而谦卑,道出了他对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青藤、雪个、老缶分别为三位画家别号)三位前贤艺术水平的推崇,同时也勾勒出数百年来大写意花鸟画的发展轨迹。
09-15
20世纪以来,西学东渐,关于中国画前途的论争不绝于耳,俞剑华始终坚定恪守民族文化立场。他说:“中国画与吾先民已俱来,发生至今,据载籍所传,已历四五千年,其间虽历经变迁,然至今固仍巍然为东亚艺术之冠冕,不但本国人民能服膺勿失,且传于东瀛,形成支派,近更播于西洋,使西洋画受重大之影响,则中国画必有其独特之价值,而始能立坚固不拔之基础,有历劫不灭之精神。”
09-15
金秋十月,北京再次成为影像艺术的交汇点。10月18日至27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在中华世纪坛成功举办。本届摄影周涵盖开幕盛典、主题展览、平行展览、报名展览、对话交流等多项精彩活动,展出了来自26个国家摄影师的近5000幅作品。
10-30
10月28日,“国宝映华夏·青春共鉴”中国(海外)文物图片展首站在西安工程大学图书馆开幕。西安工程大学副校长朱永民、陕西省高校图工委秘书长杨峰、高品图像总经理刘全江等出席活动,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以及西安工程大学各职能部处、学院师生代表现场参与。
10-30
近日,在河南省商丘市的绵绵秋雨中,一行来自省内外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学者们齐聚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纷纷走进河南商丘艺术世界。在这里,版画用深刻刀痕,把商丘的历史记忆刻进纹理里;油画以饱满色彩,捕捉着街巷烟火与人们的笑意,满是当下的鲜活;国画一笔一墨勾勒千年气韵,尽显东方哲思;就连古老的大漆工艺,也在当代画布上焕发新生,碰撞出传统与现代的奇妙火花。
10-26
10月28日,以“视听新时代 精品创未来”为主题的2025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在北京开幕。活动期间,以“视听燃·万象生”为主题的“北京大视听”展览配合论坛同步举办,展示广播电视网络视听行业发展成果。
10-28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声天籁——中国民歌盛典(山水篇)》已圆满完成三期内容放送,正式落下帷幕。这场以民歌为核心内容的文化盛宴,深度扎根山西晋中左权、运城河津两地,将舞台搭建在太行山下、清漳河畔与黄河岸边,邀约优秀歌手、民歌传承人倾情演绎,涵盖40余首经典民歌与创新作品。
10-22
10月17日、18日,由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文联、四川省戏剧家协会指导,四川省川剧院与眉山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出品,四川省川剧院携手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演出的大型新编历史川剧《梦回东坡》在四川省文化艺术中心歌剧厅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展演,以川腔蜀韵讲述苏东坡故事。
10-21
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洛阳市博物馆、开封博物馆、郑州二七纪念馆等河南省的百家博物馆,自今年9月份久久公益节启动以来,一齐加入“久久公益节——数字文物全民守护行动”, 截止到10月20日,河南省以14.6万人次的参与量领跑全国,其中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均达到近两万人次参与。
10-21
金秋十月,北京再次成为影像艺术的交汇点。10月18日,由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图片集团、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中心、北京歌华文化中心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中国通信摄影协会、北京摄影家协会、北京新闻摄影学会协办的北京国际摄影周2025在中华世纪坛盛装启幕。开幕式上,来自各地的摄影家、摄影机构代表们共赴这场影像之约,踏上“摄影之路”,他们既是参与者,更成为影像故事的主角。
10-20
10月16日至19日,2025年国际冬季运动(北京)博览会(以下简称“冬博会”)在北京举行。作为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冰雪综合运营服务商之一,热雪奇迹再度受邀参展,突破传统静态展陈模式,以“常换常新”的动态发布会形式亮相。活动期间,热雪奇迹带来生态跨界合作、室外校区联动、新雪场项目推介等20场全新发布,吸引了众多冰雪从业者和观众到场交流。
10-20
近日,“商丘美术现象”调研及学术交流会在河南商丘圆满落幕。来自省内外的美术理论家、艺术家、高校学者齐聚这座中原历史文化名城,围绕商丘美术创作的群体崛起、地域特色与发展路径展开深入研讨。
10-20
10月16日,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在山东青岛开幕。中国国家版本馆与青岛出版集团联合参展,凭借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和新颖独特的展示形式,成为本届版博会的一大亮点。
10-17
在延续二维动画设计师、三维动画师竞赛项目基础上,新增三维建模师工种,并首次引入AI作为辅助工具。AI动画主题创作邀请赛以“百年匠心·帧创未来”为主题,呈现职业工种演变历程。大赛吸引了近千名选手参赛,涵盖业内动画从业者及跨领域动画工作者。
10-16
10月13日,“光影红河快乐弥勒”红河弥勒青年电影行动开幕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举行。来自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的影视专家以及众多行业嘉宾齐聚弥勒,共同见证这场属于光影与青春的盛会。
10-15
一个人,一面旗,一段民族觉醒的史诗。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出品,深圳市粤剧团演出的现代粤剧《驼哥的旗》成功入选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并于10月9日、10日在北京二七剧场上演。
10-10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5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以“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为主题,强调心理健康服务的可及性与获得感。” 在本次文物导览中,多种玉器不仅作为考古实物被展示,更成为连接古今心灵、传递生命智慧的疗愈媒介。
10-10
9月29日,作为2025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当代艺术基金会、启皓中心、马德里设计节联合主办的马德里主宾城市展《光之线条(The Line Dreams)》在安藤忠雄大师设计的启皓艺术馆正式启幕,展览得到西班牙文化部、西班牙驻华大使馆、塞万提斯学院、宝格丽酒店的大力支持,小红书艺术作为独家内容社区合作。
09-30
1790年,“三庆”徽班带着皖山皖水的灵秀进京,以一方舞台为起点,开启了与多元声腔的碰撞交融,淬炼出被誉为“国粹”的京剧,开启了中国戏曲的璀璨篇章。
09-29
2025年9月26日,金陵图书馆携手南京本土科技企业——南京崇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推出《金陵四十八景》系列XR沉浸式体验项目开篇之作“金陵四十八景:桃渡临流”。相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曾在今南京秦淮河与古青溪交汇处的渡口迎接爱妾桃叶,并写下清新婉约的《桃叶歌》。
09-29
9月26日下午,由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办、中国电影评论学会提供学术支持的“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电影《731》观摩研讨会”在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成功举行。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影片《731》的推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历史与艺术、记忆与和平的广泛思考。来自电影界、教育界、党史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影片主创齐聚一堂,围绕影片的历史价值、艺术表达与现实意义展开深入交流。
09-29
秋意漫京华,中山公园音乐堂内,一股源自秦岭的“山河之气”随乐声涌动。9月26日晚,由陕西旅游集团出品、陕西民族乐团、陕西省广播电视民族乐团演绎的大型民族交响音乐会《云横秦岭》在此隆重首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国戏曲学院、北京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陕西省广电局、陕旅集团相关领导莅临现场,与观众共同见证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演出。
09-28
9月25日至26日晚,作为内蒙古唯一入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名单的优秀剧目,现代评剧《路北游击队》在北京京演民族文化宫大剧院精彩上演。
09-28
一眼神泉,流淌着关东大地的精魂;一坛老酒,酿造着中华民族的风骨。9月24、25日晚,由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倾力打造的吉剧《积德泉》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续上演两场。演出当晚,长安大戏院内座无虚席,掌声经久不息,欢呼声此起彼伏。舞台上,演员们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将吉剧的传统魅力与现代舞台艺术完美融合。该剧从全国众多优秀剧目中脱颖而出,成为22部入选剧目之一,代表吉林省晋京献礼,彰显了吉剧艺术守正创新的最新成果。
09-26
金秋京华风送爽,丝路情谊续新篇。9月16日上午,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聆听交响丝路·畅游如意甘肃”甘肃文化旅游(北京)推介会在北京国际饭店成功举办。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治纲,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建忠出席推介会并致辞。
09-16
9月11日,中国首部铭刻中医百年风云的人物纪录电影《国医魂·邓铁涛》剧本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众专家学者与国医大师邓铁涛的弟子、亲友代表齐聚羊城,围绕剧本的思想性、艺术性、历史真实性与市场传播潜力等核心议题进行深入研讨。
09-16
“羞桃辟杏踞春开,亲自佳人手折来”。9月5日,悠扬的曲调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响起,北方昆曲剧院新编喜剧《西园记》在这里上演。令现场观众惊喜的是,昆曲《西园记》的首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和沈世华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讲话,对北昆改编版本和演员的表演给予极高评价。
09-15
9月11日,全国首单馆藏资源数字版权挂牌交易签约仪式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现场举行。
09-12
9月12日,以“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主题的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如约而至。“徐家汇藏书楼系列”融合西文古籍元素;“海上荣光系列”致敬近代民族建筑师;“汉风系列”“版椠风雅系列” 等则以传统文脉为内核,通过新颖设计实现雅俗共赏。
09-12
在世界文化史上,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较早独立形成了具备完整著述体例、明确纪年体系与鲜明史料批判意识的史学传统。